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治愈,治疗方式分非手术和手术两类。非手术适用于病情轻、血肿少的患者,需密切观察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手术包括常用的钻孔引流术(适用于大多患者)和较少用的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血肿包膜增厚等情况)。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老年患者需评估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病;儿童倾向微创,注意术后护理及神经系统发育;女性孕期、哺乳期需考虑特殊时期影响;有基础病史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分别控制血压、血糖及预防相关并发症。
一、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愈情况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可以治愈的,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以下两类:
(一)非手术治疗
1.适用于情况:对于病情较轻、血肿量较少且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适用。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基础状况较差,血肿量相对较少时,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一般来说,血肿厚度小于10mm,中线移位不超过5mm的部分患者可考虑。
2.具体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定期进行头颅CT复查,了解血肿的变化情况。同时,对于有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患者,纠正低蛋白血症可能有助于血肿的吸收,因为低蛋白可能影响血肿的代谢吸收过程。
(二)手术治疗
1.钻孔引流术
适用情况: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尤其是血肿量较多、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一般当血肿厚度大于10mm,或中线移位超过5mm时,多建议手术治疗。
操作原理:通过颅骨钻孔,置入引流管,将血肿缓慢引流出来。术后需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堵塞,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包括是否有再出血等情况发生。
2.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用情况:相对较少用,主要适用于血肿包膜增厚、钙化,或钻孔引流效果不佳的患者。比如血肿包膜明显增厚,单纯钻孔引流难以彻底清除血肿的情况。
操作特点:需要开颅,直接清除血肿及增厚的包膜,手术创伤相对钻孔引流术较大,但对于复杂情况的处理更直接。
二、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治疗相关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群
1.特点: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血压的控制,既要保证血肿引流等治疗的顺利进行,又要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导致再出血等并发症。
2.注意事项: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控制好基础疾病。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变化,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儿童人群
1.特点:儿童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对较少见,但儿童的颅骨和脑组织等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血肿的形成原因可能与产伤等因素有关。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注意事项:治疗上更倾向于相对微创的方法,如钻孔引流术等。同时要特别注意术后的护理,因为儿童配合度相对较差,要防止引流管脱出等情况发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任何并发症都可能对其未来产生较大影响。
(三)女性人群
1.特点: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可能有不同的情况。但慢性硬膜下血肿与性别本身的直接相关性不大,不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孕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需要考虑手术对胎儿的影响,哺乳期患者用药等情况需要考虑对乳汁分泌和婴儿的影响。
2.注意事项:对于孕期发现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谨慎评估手术和保守治疗的风险收益比。如果选择手术,要在充分考虑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哺乳期患者如果需要药物等辅助治疗,要选择对乳汁影响较小的药物,或者在用药期间暂停哺乳等。
(四)有基础病史人群
1.高血压病史患者: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过程中,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要将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一般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50160mmHg左右,避免血压过高导致术中或术后再出血,同时也要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部灌注。
2.糖尿病病史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等,在治疗过程中要使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9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同时要注意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