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水肿可由生理性因素(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妊娠、高温环境)、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及其他因素(药物副作用、淋巴系统疾病)引起,发现脚水肿需观察情况,生理性因素可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病理性因素需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不同人群出现脚水肿需注意相应排查。
一、生理性因素
1.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当人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时,下肢静脉回流会受到一定影响,血液淤积在下肢,就可能导致脚水肿。例如,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像售货员等,就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重力作用使得血液回流阻力增大,静脉内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2.妊娠:女性在妊娠中晚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也常出现脚水肿。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随着妊娠进展可能会逐渐加重,但一般在分娩后会逐渐消退。
3.高温环境:在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扩张,体表血液流量增加,相对而言回心血量减少,为了维持血液循环平衡,组织间隙可能会有少量液体潴留,从而导致脚水肿。比如在炎热的夏天,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工作或活动的人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使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导致脚水肿。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例如,一些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病情加重发展为右心衰竭时就会出现脚水肿。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增厚、粘连,限制了心脏的舒张功能,使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脚水肿。患者还可能有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等表现。
2.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同时蛋白质从尿液中大量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会引起脚水肿。常伴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表现。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之后出现脚水肿等症状。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明显水肿是其主要特征。由于大量蛋白质丢失,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导致脚水肿,而且水肿往往比较严重,可波及全身。
3.肝脏疾病
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导致低蛋白血症,同时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均可引起脚水肿。还可能伴有腹水、黄疸、脾大等表现。例如,长期酗酒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后期可能出现脚水肿等症状。
4.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黏液性水肿可累及下肢,出现脚水肿。还伴有怕冷、乏力、反应迟钝等表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引起脚水肿,同时可能伴有高血压等表现。
5.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水肿,可表现为脚水肿。常见于长期节食、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情况。
6.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阻塞静脉回流,导致脚水肿,同时可能伴有下肢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表现。多发生于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有静脉炎病史等人群。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引起脚水肿,同时可见下肢静脉迂曲扩张。常见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脚水肿的副作用,如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可能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引起下肢水肿。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导致水肿的药物,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2.淋巴系统疾病:如淋巴管炎、淋巴水肿等,可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引起脚水肿。例如,丝虫病感染可引起淋巴系统病变,导致下肢淋巴水肿,出现脚水肿等表现。
如果发现脚水肿,首先要观察水肿的程度、进展情况以及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能会缓解,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抬高下肢等;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脏超声、下肢静脉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出现脚水肿,要密切观察,定期产检;老年人出现脚水肿,要注意排查心血管、肾脏等方面的疾病;儿童出现脚水肿则需要更谨慎地排查先天性疾病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