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部分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需满足血肿量少、症状轻等条件,保守治疗要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有一般支持治疗及药物辅助等措施,但其有局限性,若出现血肿量增加、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加重等情况需转为手术治疗,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密切观察病情以确定最适宜治疗。
一、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保守治疗可行性
慢性硬膜下血肿部分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但需满足一定条件。一般来说,对于血肿量较少、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当血肿厚度小于10mm,且没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表现时,有一定的保守治疗机会。
(一)保守治疗的监测与观察
1.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时,保守治疗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儿童的颅骨弹性较好,血肿发展可能相对隐匿,但颅内代偿空间相对有限。对于儿童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要频繁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密切关注血肿量的变化以及患儿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或变化情况。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即使少量血肿也可能对脑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2.性别因素影响:性别本身对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直接影响不大,但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间接影响。例如,男性患者若有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凝血等状态,进而影响血肿的吸收等情况,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相关生活方式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3.生活方式影响:对于有酗酒、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生活方式或疾病的患者,保守治疗时需特别注意。酗酒患者可能存在维生素缺乏等情况影响凝血,从而影响血肿的吸收,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劝导患者戒酒,改善凝血相关状态。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等,保守治疗时要积极纠正凝血异常,否则血肿可能难以吸收甚至加重。
4.病史影响:有颅脑外伤病史较短时间内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在保守治疗时要考虑既往病史对本次病情的影响。比如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其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颅内压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脑灌注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密切监测颅内压等指标。
二、保守治疗的具体措施及原理
(一)一般支持治疗
1.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血肿周围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血肿的吸收。一般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160mmHg,舒张压90-100mmHg左右,但具体要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情况个体化调整,原理是稳定的血压有助于维持脑灌注,减少因血压异常导致的颅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对血肿吸收的不利影响。
2.降颅压措施(必要时):若患者有轻微的颅内压增高表现,可通过限制液体入量等方式来轻度降颅压。原理是减少脑脊液等的生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颅内压对脑组织的压迫,为血肿的吸收创造相对有利的颅内环境。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颅压导致脑灌注不足。
(二)药物辅助(理论上可能促进吸收)
虽然具体药物的使用有严格规范,但从促进血肿吸收的角度,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可能有一定潜在作用。例如,某些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可以增加血肿周围的血液循环,可能有助于血肿的吸收,但必须在严格的医疗监测下使用,并且要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评估其获益风险比。不过目前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中药物的使用,主要还是以观察和支持治疗为主,药物并非主要的干预手段。
三、保守治疗的局限性及需转为手术治疗的情况
(一)保守治疗的局限性
保守治疗并非对所有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都有效,部分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血肿量增加、颅内压进行性增高、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等情况。例如,经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后头颅CT显示血肿量较前明显增多,超过一定范围(如血肿厚度大于15mm等情况),就可能不再适合继续保守治疗。
(二)需转为手术治疗的情况
1.血肿量增加:当血肿量持续增多,导致颅内压明显升高,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进行性加重时,不管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都需要及时转为手术治疗。如儿童患者血肿量增多出现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时,应立即考虑手术。
2.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出现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言语障碍进行性加重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时,提示脑受压情况持续加重,需要转为手术治疗来清除血肿,缓解脑受压,挽救神经功能。
总之,慢性硬膜下血肿部分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动态评估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宜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