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危险期是脑出血后病情相对不稳定、易出现病情加重等危险情况的时期,前35天脑水肿高峰期及后续12周需密切关注。其受年龄、出血量与部位、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危险期内要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等,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中青年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在危险期有相应注意事项,包括老年患者加强基础护理等,中青年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等,有基础病史患者严格控压控糖防感染等。
一、脑出血危险期的定义
脑出血的危险期是指在脑出血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病情相对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等危险情况的时期。一般来说,脑出血后的前35天是脑水肿高峰期,此阶段患者病情变化较为频繁,是相对重要的危险期,而后续12周内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因为仍可能存在再出血、感染等风险因素影响患者预后。
二、影响脑出血危险期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老年人往往存在脑萎缩、血管弹性差等情况,脑出血后机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脑水肿等并发症可能更严重,且恢复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危险期相对更长且病情变化可能更复杂。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前3天内病情恶化的比例高于中青年患者。
中青年患者:相对而言,中青年患者的血管弹性等基础状况较好,在脑出血后如果能及时控制脑水肿等情况,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缓,但也不能忽视,因为仍可能存在再出血等风险。
(二)出血量与出血部位
出血量: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如幕上出血量大于30ml、幕下出血量大于10ml,脑水肿形成迅速且严重,颅内压升高明显,发生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极高,危险期相对更长且病情更凶险。例如,大量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就可能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加重、瞳孔改变等脑疝表现,需要紧急处理。
出血部位:重要功能区的脑出血,如脑干、丘脑等部位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因为直接影响重要的神经功能结构,导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例如,脑干出血即使出血量较少,也可能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中枢,在发病早期就会出现严重的生命体征不稳定,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
(三)基础病史
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本身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在脑出血后更容易出现再出血情况。而且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病变会影响脑的血液供应和自身调节能力,使得脑水肿等并发症更难控制,从而延长危险期。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在脑出血后12天内再次出血的风险较高。
糖尿病病史:糖尿病患者脑出血后,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而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长危险期。同时,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三、危险期内的主要观察要点
(一)意识状态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如从清醒变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或者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提示病情可能在恶化,可能是脑水肿加重或出现脑疝等情况。例如,患者原本能简单对答,逐渐出现呼之不应,提示病情严重。
(二)瞳孔变化
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如果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往往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能发生了脑疝,这是非常危急的情况。一般脑疝前期可能出现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减弱等表现。
(三)生命体征
体温: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脑出血后吸收热较为常见,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且伴有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表现,提示可能出现了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血压:保持血压的稳定,过高的血压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过低的血压又会影响脑的灌注。一般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如收缩压控制在150180mmHg左右,但要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等情况个体化调整。
呼吸: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等。如果出现呼吸急促、节律不规则等情况,可能与颅内压增高影响呼吸中枢有关,需要及时处理。
四、特殊人群在脑出血危险期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在危险期内要特别注意加强基础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同时,要密切关注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患者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二)中青年患者
中青年患者虽然基础状况相对较好,但也不能放松警惕,要严格按照医疗方案进行治疗和护理。在危险期内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患者躁动,因为躁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再出血风险。
(三)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避免自行增减降压药物。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在饮食上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安排,保证营养的同时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要加强对感染的预防,如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进行口腔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