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便血常见原因包括肛门局部病变(肛裂、直肠息肉、痔疮)、肠道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肠道过敏性疾病(食物过敏)、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表现特点有颜色和出血量差异;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内镜检查;处理原则有一般处理和针对病因治疗;温馨提示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状况,出现严重情况立即送医,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预防便血,有家族遗传病史儿童更需关注。
一、儿童便血的常见原因
(一)肛门局部病变
1.肛裂:多因儿童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导致肛管皮肤裂开。患儿常表现为排便时疼痛、便血,血多为鲜红色,附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手纸上有血迹。这种情况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中较为常见,与儿童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少等生活方式有关,若儿童有长期便秘病史,更易引发肛裂。
2.直肠息肉:多见于3-10岁儿童。通常是单个息肉,带蒂,颜色鲜红,一般无痛,便血特点为大便表面带血,出血量较少,不与大便混合。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儿童肠道黏膜发育等因素有关,部分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需引起重视。
3.痔疮:虽然儿童痔疮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多与长期便秘、久坐等因素有关。表现为便血,可为鲜红色,有时在排便后可见肛门有肿物脱出。
(二)肠道感染性疾病
1.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患儿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常因儿童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发病较急,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2.急性肠炎: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饮食不当有关。患儿表现为腹泻、腹痛,大便可呈稀水样、黏液便,严重时可有便血。不同年龄段儿童感染病原体不同,婴幼儿更容易因肠道功能不完善而发生急性肠炎。
(三)肠道过敏性疾病
1.食物过敏:某些儿童对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过敏,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便血。除便血外,还可能伴有皮疹、呕吐、腹泻等其他过敏症状。比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可能在进食含牛奶蛋白的奶粉后出现便血、腹泻等表现,更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后症状可能缓解。
(四)全身性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及便血等症状。儿童患该病时,便血可能为消化道出血表现,需要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血小板数量等情况。
2.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除了关节、肌肉出血外,也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导致便血,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需重点考虑。
二、儿童便血的表现及相关检查
(一)便血的表现特点
1.颜色:肛裂、直肠息肉、痔疮等肛门局部病变引起的便血多为鲜红色;肠道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便血颜色根据病情不同有所差异,如细菌性痢疾可出现黏液脓血便;食物过敏、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便血颜色也各有特点,需综合判断。
2.出血量:少量便血可能仅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或手纸上有血迹,大量便血则可能出现大便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伴有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这种情况在急性大出血时需紧急处理。
(二)相关检查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儿童肛门局部情况,查看有无肛裂、痔疮、息肉等;同时进行腹部触诊,了解有无腹部压痛、包块等异常,初步判断肠道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儿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如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数量降低等。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如细菌性痢疾患儿粪便中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3.内镜检查:对于怀疑肠道息肉、炎症等病变的儿童,可考虑进行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三、儿童便血的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
如果儿童便血情况较轻,首先要注意调整饮食,对于便秘的儿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鼓励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肛门局部的刺激。同时要让儿童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二)针对病因治疗
1.肛门局部病变:对于肛裂,可通过坐浴等方法促进肛门局部愈合;直肠息肉多需在肠镜下进行息肉摘除术;痔疮可通过调整饮食、坐浴等保守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肠道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需要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急性肠炎根据病原体不同进行相应处理,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
3.肠道过敏性疾病:明确食物过敏的儿童,需要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更换合适的饮食。
4.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止血、提升血小板等治疗;血友病则需要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等治疗。
四、特殊人群(儿童)便血的温馨提示
儿童便血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尿量等。对于婴幼儿,更要注意其喂养情况和排便情况的变化。如果儿童出现大量便血、精神萎靡、哭闹不止等情况,要立即送往医院急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定时排便等,预防儿童便血的发生。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如血友病)的儿童,家长要更加关注其身体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