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可导致脚水肿,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右心衰竭因体循环淤血、心包炎因心包积液致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因滤过功能受损、肾病综合征因大量蛋白尿等致水钠潴留、蛋白丢失可引发;肝脏疾病里,肝硬化失代偿期因低蛋白血症、门静脉高压等致水肿;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甲状腺激素不足致水钠潴留、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佳致血管神经病变等可致;局部因素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还有药物副作用、营养缺乏等也可导致脚水肿。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
1.右心衰竭:右心衰竭时,右心室射血功能减退,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起脚水肿。常见于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年龄较大者发生右心衰竭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可能逐渐减退,且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相关基础疾病。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右心衰竭导致脚水肿的发生率相对非老年人群有所升高,其机制主要是右心排出量减少,使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出现脚水肿。
2.心包炎:心包炎会导致心包积液,使心包内压力升高,限制心脏的舒张功能,影响静脉回流,也可引起脚水肿。各种感染(如病毒、细菌、结核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发心包炎。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某些特定病因可能在特定年龄段更常见,比如结核性心包炎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有一定比例。当发生心包炎时,由于心脏舒张受限,静脉血回心困难,下肢静脉血液淤积,就会出现脚水肿的表现。
二、肾脏疾病相关
1.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同时蛋白质从尿液中大量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得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从而引起脚水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发生于儿童,发病前多有链球菌等感染史,发病时除了脚水肿外,还常伴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病情迁延,逐渐进展,也会出现脚水肿等症状。其水肿特点往往是晨起时眼睑水肿较为明显,随后可发展为脚水肿等全身水肿。
2.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其中高度水肿就包括脚水肿。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外渗是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该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者中微小病变型肾病较为常见,成人则可能由膜性肾病等多种病理类型引起。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脚水肿,严重时可累及全身,且水肿具有可凹性,即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
三、肝脏疾病相关
1.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减退,导致低蛋白血症,同时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淋巴液生成增多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水肿,包括脚水肿。肝硬化的发生与长期饮酒、病毒性肝炎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发病,以中年人群相对多见。当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出现低蛋白血症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漏出到组织间隙,首先可表现为脚水肿,随后逐渐加重可能出现全身水肿等情况。
四、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相关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起水肿,包括脚水肿。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使组织间黏多糖沉积,引起黏液性水肿,患者除了脚水肿外,还常伴有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等表现。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女性人群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脚水肿的症状。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影响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同时肾脏对葡萄糖的代谢异常也可能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出现脚水肿。糖尿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糖尿病患者出现脚水肿时,需要警惕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可能,因为糖尿病肾病会导致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进而加重水肿。而且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足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一旦出现水肿,更要注意足部的护理,避免发生感染等不良后果。
五、局部因素相关
1.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阻塞静脉回流,导致脚水肿。多见于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的人群,如术后患者、老年人等,也可见于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比如恶性肿瘤患者、孕妇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患侧下肢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脚水肿是其常见表现之一,皮肤颜色可能会有改变,如呈暗红色等。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时,静脉瓣功能受损,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中,可引起脚水肿。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患者下肢静脉扩张、迂曲,脚水肿往往在长时间站立后加重,休息或抬高下肢后可有所缓解。
六、其他因素相关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脚水肿的副作用,如钙通道阻滞剂(常见的有硝苯地平缓释片等),其可能通过扩张血管等作用导致下肢水肿。不同人群使用这类药物时发生脚水肿的风险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使用后发生脚水肿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在使用可能导致脚水肿的药物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有脚水肿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2.营养缺乏: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低蛋白血症,从而引起水肿,包括脚水肿。这种情况在一些贫困地区或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中可能会出现。蛋白质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缺乏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外渗到组织间隙,就会导致水肿。对于这类人群,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来改善水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