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人初次感染后病毒潜伏,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激活,沿神经移行致受累神经和皮肤炎症,皮肤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显著神经痛,春秋季为高发季节,成人多见尤其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有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支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人初次感染VZV后表现为水痘,此后病毒可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患恶性肿瘤、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情况者),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经纤维移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引起受累神经和皮肤发生炎症,导致带状疱疹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典型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水疱一般呈带状排列,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2.神经痛:常伴有显著的神经痛,可为刺痛、灼痛等,年龄越大,神经痛往往越明显,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可能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三、好发人群及季节
春秋季节为带状疱疹的高发季节,成人多见,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属于高危人群,这类人群感染后病情相对更重,神经痛等症状可能更突出且持续时间更长。
四、科学依据支撑
带状疱疹的相关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均有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支持。例如,通过对VZV的分离、鉴定以及对神经-皮肤病理变化的观察等研究,明确了病毒激活与发病的关联;临床对不同人群(如不同年龄、免疫状态)带状疱疹患者的观察和随访,证实了高危人群的特点及神经痛等临床表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