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因寒冷等致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由寒冷刺激及末梢循环不良、缺乏运动等因素引发,局部有紫红色斑块等表现,好发于儿童、妇女及末梢循环不良等人群,预防需注意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营养、避免局部压迫。
一、定义
冻疮是因寒冷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冬季或气候寒冷潮湿的地区,是由于皮肤在低温(一般在10℃以下)环境下,局部血管收缩,血流淤滞,组织缺氧导致细胞损伤,久之血管麻痹扩张,血浆渗出,形成水肿、水疱甚至溃疡。
二、病因
主要病因是寒冷刺激,当皮肤长时间处于低温(一般<10℃)、潮湿环境中,局部小动脉发生痉挛,导致血流淤滞,组织缺氧,细胞受损;此外,末梢循环不良、缺乏运动、营养不良、鞋袜过紧等因素可增加冻疮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受冻部位出现紫红色斑块、肿胀,边界不清,按压时褪色,解除寒冷刺激后可转为充血性红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瘙痒、疼痛,遇热后瘙痒加剧。
2.好发部位:常见于手指、手背、耳廓、鼻尖、足趾、足跟等末梢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
四、好发人群
1.儿童与妇女:儿童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较差,妇女末梢循环相对较弱,易患冻疮。
2.末梢循环不良者:如贫血、雷诺病患者,以及久坐少动、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的人群。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保暖:寒冷天气外出时,应穿戴保暖衣物,如手套、耳罩、厚袜子等,保持受冻部位温暖干燥。
2.促进血液循环:适当进行运动,如慢跑、原地跺脚等,可加速血液循环;日常可进行局部按摩,改善末梢循环。
3.加强营养: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4.避免局部压迫:选择宽松合适的鞋袜,避免过紧的鞋袜压迫局部血管,影响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