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由嗜心肌病毒感染引发,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侵袭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及机体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临床表现分轻重且不同年龄有差异,辅助检查有心电图等相关项目,治疗原则包含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由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嗜心肌病毒感染所致。
发病机制:一方面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另一方面机体的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如病毒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受感染的心肌细胞及相关组织。
临床表现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或心肌损伤标志物轻度升高。
重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乏力等,严重时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表现。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等升高,提示心肌受损。
心脏超声:可发现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心肌壁运动异常、心室腔扩大等。
病毒学检查:可从血液、粪便、心肌组织中检测到病毒相关核酸或抗原成分,有助于明确病因。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强调充分休息,减少心脏负荷,利于心肌修复。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利尿剂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心律失常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干预;成人也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妊娠女性患病毒性心肌炎时需综合评估母婴情况制定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