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发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慢性炎症病变,病毒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心肌细胞内复制并通过免疫反应致病,多数患者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表现及心脏相关表现,依据病史症状和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病毒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休息、对症支持、早期抗病毒,大部分可痊愈少数留后遗症,儿童需严格休息,孕妇治疗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综合评估心功能等脏器功能谨慎用药。
一、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多种病毒可致病,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二、病因
病毒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同时通过免疫反应引发心肌炎症,常见引发病毒包括柯萨奇B组病毒等。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多数患者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表现,如发热、全身倦怠感、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心脏相关表现:患者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休克。
四、诊断
1.病史与症状:依据患者病毒感染前驱史及心脏相关症状。
2.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病毒学检查:可从心肌、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毒抗原、核酸或分离出病毒。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以减轻心脏负担。
2.对症支持:出现心力衰竭时,可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改善心功能;存在心律失常时,根据具体类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抗病毒治疗:早期病毒感染阶段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把握用药时机。
六、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痊愈,少数患者可能遗留心律失常,或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严格保证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因儿童心肌对损伤耐受性相对较差,休息对心肌修复至关重要。
2.孕妇患者: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3.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心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谨慎用药,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