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短暂缺血缺氧引发以发作性胸痛或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发病机制是心肌需氧与供氧失衡,疼痛多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性质常为压榨等且无锐痛,大多持续3-5分钟可缓解,常见类型有稳定型(由体力等诱发且发作相对固定)和不稳定型(发作频率等加重有进展心梗风险),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诊断方法有发作时心电图有缺血表现、运动负荷试验辅助、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关注,糖尿病患者心绞痛可能不明显要留意并控基础指标。
一、定义
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使心肌急剧、短暂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心肌需氧与供氧失衡是关键机制。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痉挛时,心肌供血减少,而心肌活动时需氧量增加,供需失衡使代谢产物积聚,刺激心脏内感觉神经末梢,从而引发疼痛。
三、临床表现
1.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下颌部。
2.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一般无针刺或刀扎样锐痛。
3.持续时间:大多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四、常见类型
1.稳定型心绞痛: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发,发作性质、频率、持续时间等相对固定。
2.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发作,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
五、危险因素
1.基础疾病:高血压可增加心脏后负荷,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易引发血管病变,这些都与心绞痛发生相关。
2.生活方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肥胖者体内代谢紊乱,也增加心绞痛发生几率。
六、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正常。
2.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以辅助诊断。
3.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等,是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的金标准。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等,需密切关注身体不适变化,及时就医排查。
2.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时疼痛可能不明显,更应留意身体细微不适,严格控制血糖等基础指标,预防心绞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