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褥疮
生褥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等多因素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且与组织灌注不足相关,压力是主诱因,营养差、皮肤潮湿可促发,好发于骨隆突少保护部位,长期卧床或坐轮椅者、瘫痪患者、老年患者、身体瘦弱营养不良者为高危人群,儿科患者需遵安全护理原则减少皮肤受压等加强预防。
一、定义
生褥疮又称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这是一种因力学因素(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局部潮湿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经临床研究证实其发生与组织灌注不足等病理机制密切相关。
二、形成原因
1.压力因素:是最主要的诱因,当人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到≥32mmHg的压力时,就会阻碍毛细血管灌注,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例如长期卧床、坐轮椅的患者,身体某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像骶尾部、髋部等骨隆突处易发生褥疮,相关研究表明持续压力超过2小时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细胞损害。
2.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使患者皮肤抵抗力下降,身体对压力的耐受性和组织修复能力减弱。如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等情况,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生褥疮的风险,科学研究显示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者发生褥疮的概率显著高于营养状况良好者。
3.皮肤潮湿:汗液、尿液等会浸渍皮肤,使皮肤角质层变软,屏障功能受损,更容易受到机械力的损伤,进而促进褥疮的发生,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皮肤区域褥疮发生率明显升高。
三、好发部位
多发生在骨隆突处且缺乏脂肪组织保护、肌肉覆盖较少的部位,常见于骶尾部、髋部、足跟、肘部、外踝等部位。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的骨骼直接贴近皮肤表面,在受压时更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
四、高危人群
1.长期卧床或坐轮椅者:这类人群身体活动受限,局部组织持续受压时间长,是褥疮的高发群体,需特别注意皮肤护理。
2.瘫痪患者:由于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无法自主调整体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难以改善,极易生褥疮。
3.老年患者: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修复能力减弱,且常伴有基础疾病,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易发生褥疮。
4.身体瘦弱营养不良者:这类人群皮下脂肪薄,对压力的缓冲作用弱,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容易出现褥疮。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科患者,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患儿皮肤长时间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皮肤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因为儿童皮肤娇嫩,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