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因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及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血液系统疾病、低血压状态、心律失常等,且与年龄增长、绝经前后性别差异、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及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相关。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血液灌注减少。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心肌缺血发生率显著上升。此外,斑块破裂可引发血栓形成,进一步阻塞血管,加剧心肌缺血。例如,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检查常发现,心肌缺血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二、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因素
(一)冠状动脉痉挛
如变异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可引起心肌缺血。其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相关。例如,某些诱因(如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局部心肌供血急剧减少。
(二)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影响心肌结构与功能,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以扩张型心肌病为例,心肌广泛受损、心腔扩大,可能使冠状动脉灌注相对受限,引发心肌缺血。
(三)心脏瓣膜病
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瓣膜病,会增加心脏射血阻力,影响心肌供血。当主动脉瓣狭窄时,心脏需更大压力射血,可能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供血相对不足,进而引发心肌缺血。
(四)血液系统疾病
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血流正常,全身组织供氧仍不足,可出现心肌缺血表现。研究表明,贫血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正常人。
(五)低血压状态
血压过低时,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灌注不足。如急性大量失血、严重脱水等导致血压下降时,易发生心肌缺血。
(六)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使心脏舒张期缩短,冠脉血流减少;长期慢性心律失常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临床观察发现,房颤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三、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心肌缺血风险相对较高。
(二)性别
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作用,心肌缺血发生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
(三)生活方式
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肌缺血风险。例如,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
(四)病史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无此类病史者。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加速粥样硬化;糖尿病可引发血管神经病变等,增加心肌缺血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