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属雄激素性脱发范畴由遗传与雄激素共同导致,遗传使头皮毛囊对二氢睾酮敏感性增高,雄激素经5α-还原酶转化为二氢睾酮与毛囊受体结合干扰毛囊周期致其萎缩等,男性多前额两侧鬓角起向头顶蔓延呈M型等,女性多头顶弥漫稀疏,诊断靠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治疗分药物(男性用非那雄胺等,女性用螺内酯等配合米诺地尔)和非药物(低能量激光、毛发移植),特殊人群中儿童少见不建议用成人药,孕妇哺乳期外用米诺地尔需谨慎且非那雄胺禁孕妇等,老年人治疗综合考量健康状况。
一、脂溢性脱发的医学本质
脂溢性脱发属于雄激素性脱发范畴,是由遗传因素与雄激素作用共同导致的常见毛发疾病。遗传背景下头皮毛囊对二氢睾酮(DHT)敏感性增高,促使毛囊微小化,进而引发毛发进行性减少、变细等改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雄激素性脱发患者,个体发病风险显著提升,遗传基因决定毛囊对雄激素的易感性。
2.雄激素作用:体内睾酮在5α-还原酶催化下转化为DHT,DHT与毛囊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干扰毛囊生长周期,使毛囊萎缩、毛发生长期缩短、休止期毛发比例增加。
三、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表现:多始于前额两侧鬓角,逐渐向头顶蔓延,发际线呈M型,头顶头发渐趋稀疏,严重时仅枕部及两侧颞部保留少量头发。
2.女性表现:通常为头顶头发弥漫性稀疏,发际线一般无明显后移,症状相对男性较轻,但也可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询问家族脱发史、发病年龄、脱发进展速度等情况,家族遗传史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2.体格检查:观察头发分布、密度、毛囊口状态等,借助头皮镜检查可更清晰观察毛囊形态等细节以辅助确诊。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男性可选用非那雄胺,通过抑制5α-还原酶减少DHT生成;外用米诺地尔,能刺激毛囊上皮细胞增殖,促进毛发生长。女性可使用螺内酯调节激素水平,配合外用米诺地尔等。
2.非药物治疗:低能量激光疗法,利用特定波长激光刺激毛囊,改善毛囊微环境;毛发移植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脱发患者,将后枕部健康毛囊移植至脱发区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脂溢性脱发较为少见,一般不建议使用成人脂溢性脱发相关药物治疗,若出现异常脱发表现,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可能由其他疾病等引发。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外用米诺地尔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中的安全性有限,使用需谨慎;非那雄胺禁用于孕妇及可能怀孕的女性,因可能导致男性胎儿畸形。
3.老年人:老年人脂溢性脱发治疗需综合考量整体健康状况,药物使用需评估肝肾功能等,非药物治疗方式可作为辅助选择,同时要注重操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