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脱发属雄激素性脱发范畴由遗传与雄激素致毛囊微小化青春期后男性多现额颞发际线后移等表现依家族史等诊断可外用米诺地尔等或口服非那雄胺治疗重度可植发;溢脂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慢性炎症马拉色菌等为诱因头皮等有红斑鳞屑等表现依好发部位等诊断用含酮康唑等洗发水或外用激素等治疗,部分患者两者并存,儿童期雄性脱发罕见婴儿脂溢性皮炎需注意清洁等,女性雄性脱发需鉴别治疗溢脂性皮炎表现不典型,老年人治疗兼顾皮肤屏障功能减退。
一、雄性脱发
1.定义与发病机制:雄性脱发属雄激素性脱发范畴,主要由遗传因素和雄激素作用共同导致,雄激素中二氢睾酮(DHT)与头皮毛囊雄激素受体结合,使毛囊微小化,头发逐渐变细、变短,最终脱落。遗传易感性是关键因素,男性患者中常见家族聚集现象。
2.临床表现:多见于青春期后男性,表现为额颞部发际线后移、头顶头发进行性稀疏,严重时呈“M”型或“地中海”型秃发;女性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多为头顶头发弥漫性稀疏。
3.诊断:依据家族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脱发模式(如Norwood-Hamilton分级)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皮肤镜检查观察毛囊单位变化。
4.治疗:可选用外用米诺地尔等药物刺激毛发生长,男性患者可口服非那雄胺抑制DHT生成;对于重度脱发者,毛发移植手术是有效治疗手段。
二、溢脂性皮炎
1.定义与发病机制:溢脂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增多、免疫反应异常等是主要诱因,好发于头皮、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
2.临床表现:头皮受累时表现为头皮弥漫性红斑、油腻性鳞屑,可伴有瘙痒;面部受累可见红斑、脱屑,鼻唇沟等部位可有黄红色油腻性结痂;胸背部可见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
3.诊断:根据好发部位、典型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如镜检马拉色菌)可明确诊断。
4.治疗:头皮溢脂性皮炎可选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水洗发以抑制马拉色菌;面部及胸背部受累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病情轻者)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药物抗炎,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
三、两者关联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关联: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雄性脱发与溢脂性皮炎,头皮油脂分泌增多可能加重脱发症状,而脱发相关的头皮微环境改变也可能影响溢脂性皮炎的发生发展。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期雄性脱发罕见,溢脂性皮炎若发生于婴儿,即婴儿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皮油腻性黄痂,需注意保持头皮清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温和润肤剂及低强度糖皮质激素。
女性:女性雄性脱发需与休止期脱发、斑秃等鉴别,治疗时需考虑激素水平等因素;女性溢脂性皮炎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与治疗需结合具体症状,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雄性脱发及溢脂性皮炎的治疗需兼顾皮肤屏障功能减退的特点,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治疗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