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梗猝死首要病理基础,长期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该进程加快风险升高,大量吸烟、情绪剧烈波动等可致冠状动脉痉挛引发猝死,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严重时可致心梗猝死,某些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因素可致心脏电生理异常增风险,严重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严重过敏反应也可引发心梗猝死。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梗猝死的首要病理基础。冠状动脉因脂质等物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当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完全阻塞冠状动脉时,相应心肌区域急性缺血坏死,心肌细胞电活动紊乱,极易诱发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梗猝死。长期存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快,血管病变更严重,发生心梗猝死的风险显著升高。例如,长期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于血管壁,促进粥样斑块形成;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利于斑块附着和发展;糖尿病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及脂质代谢,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二、冠状动脉痉挛因素
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如大量吸烟、情绪剧烈波动(过度紧张、焦虑、愤怒等),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冠状动脉痉挛会导致心肌急性缺血,进而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最终导致猝死。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血管收缩,更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情绪不稳定、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人群,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也易促使冠状动脉痉挛发生。
三、心肌桥因素
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内,当心肌收缩时会压迫该段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血。尤其在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压迫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及猝死。这类人群日常活动量的变化会影响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程度,例如剧烈运动时心肌收缩加强,对心肌桥内冠状动脉的压迫加重,更易引发心肌缺血及后续的恶性心律失常。
四、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等遗传因素可导致心脏电生理异常,增加心梗猝死风险。若家族中有心梗猝死病史,其亲属携带相关遗传突变的概率较高,需格外警惕遗传因素带来的风险。这类人群应更密切关注自身心脏状况,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五、其他相关因素
1.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梗猝死。老年人群身体机能衰退,电解质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情况,需特别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
2.严重感染:严重感染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炎症反应等可影响心脏功能,诱发心脏电活动异常,增加心梗猝死风险。儿童及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在感染时更应积极治疗,防范感染加重引发心脏并发症。
3.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可导致机体出现应激性改变,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引发心律失常等,从而可能导致心梗猝死。有过敏史的人群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了解过敏反应的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