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良性病变,病灶局限性生长成腺肌瘤兼具腺肌病和肿瘤样增生特点,损伤因素(多次妊娠等)与激素影响是病因,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进行性加重痛经,诊断靠超声初筛、MRI精准,治疗分药物及手术(病灶切除、子宫切除),特殊人群育龄期、绝经后、合并基础疾病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的良性病变,当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时则称为腺肌瘤,其与周围肌层无明显界限,病理上兼具腺肌病和肿瘤样增生的特点。
二、病因分析
1.损伤因素: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可引起子宫肌层损伤,导致基底膜下的子宫内膜腺体向肌层浸润,这是腺肌病及腺肌瘤发生的重要诱因,育龄期女性因生育相关操作风险相对较高。
2.激素影响:雌激素水平持续升高可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促使其向肌层侵袭,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病情通常趋于稳定,提示雌激素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量可较以往增加1倍以上,长期经量过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育龄期女性可能影响生育及月经周期规律。
2.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程度随病程进展逐渐加剧,可在月经前1周左右开始出现,经期第1天最为剧烈,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或下腹部,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影响。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筛手段,可发现子宫肌层不均匀增厚、肌层内异常回声结节等表现,能初步提示腺肌病及腺肌瘤的存在,但对于小病灶的精准判断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2.MRI检查:对腺肌病及腺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能清晰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适用于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复杂病例。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可使用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雌激素分泌使异位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痛经及经量增多等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适用于暂无生育计划、近绝经的患者。
2.手术治疗
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腺肌瘤病灶,但存在复发风险,术后需密切随访。
子宫切除术:对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能彻底根治疾病,但会丧失生育能力,需充分评估患者意愿及身体状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需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病灶切除术可能改善妊娠结局,但术后仍需警惕子宫破裂等妊娠相关风险,备孕前需进行全面评估。
2.绝经后女性:一般病情进展缓慢,若无明显症状可采取观察随访策略,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则考虑手术治疗,治疗时需关注激素替代治疗对病情的潜在影响,遵循个体化原则。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耐受性,药物选择应避免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手术前需对基础疾病进行良好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