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和不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如胸痛(多在胸骨后等部位,有特定放射等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心悸(心跳异常等表现及相关人群特点);不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活动或静息时出现及相关人群特点)、乏力(全身疲倦等及相关人群特点)、上腹部不适(易被误诊及相关人群特点)
一、典型症状
1.胸痛
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也可放射至颈部、咽部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例如,一项对大量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约60%-70%的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其疼痛机制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代谢产物积聚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发生心肌缺血时胸痛可能更不典型,但仍需高度警惕。男性在冠心病相关心肌缺血的发病和症状表现上可能与女性存在一定差异,男性胸痛发作相对更具典型的放射部位等表现,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不典型情况。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生心肌缺血时胸痛可能更易被诱发且症状可能更严重。
2.心悸
患者可感觉心跳加快、心慌或心跳节律不齐。心肌缺血时,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从而引起心悸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心悸症状,且心悸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需要密切关注。儿童发生心肌缺血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心悸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
二、不典型症状
1.呼吸困难
表现为活动后气短,严重时可能在静息状态下也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发生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且可能被误认为是肺部疾病而延误诊治。女性心肌缺血时呼吸困难的表现有时可能不被重视,因为女性的一些非心脏原因的呼吸困难也较为常见,所以需要综合判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心肌缺血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会被掩盖或加重,需要特别注意区分。
2.乏力
患者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心肌缺血时,心脏输出的血液不能满足身体正常代谢的需求,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供和营养物质,从而出现乏力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有基础代谢紊乱病史的人群,发生心肌缺血时乏力症状可能更明显,因为糖尿病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等多方面功能,与心肌缺血共同作用会加重乏力表现。儿童心肌缺血出现乏力时,可能表现为玩耍时容易疲劳、活动量较前明显减少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3.上腹部不适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痛或闷痛,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这是因为心脏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有一定的交叉,心肌缺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可能会传导至胃肠道相关神经,引起上腹部不适。老年人由于感觉神经相对不敏感,发生心肌缺血时上腹部不适的不典型表现更容易被忽视,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相关检查来鉴别。有胃部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心肌缺血时上腹部不适的症状可能与原发病症状混淆,需要仔细排查心肌缺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