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害症状多样,包括心悸(心肌损害致心脏节律打乱,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胸闷(心肌损害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血液循环不畅,长期吸烟酗酒及有基础心脏病史者易出现)、胸痛(心肌缺血缺氧致神经末梢受刺激,女性及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呼吸困难(心肌损害致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儿童及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易出现)、乏力(心脏泵血减少致全身供血不足,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表现有差异)、水肿(心功能不全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且有基础疾病者水肿可能加重)。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这是因为心肌损害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心脏跳动的协调性被打乱。例如,一些因病毒感染引发心肌损害的患者,可能会频繁感到心悸,尤其是在活动后或安静休息时更易察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出现心悸症状,儿童若发生心肌损害,也可能表现出躁动不安、哭闹等与心悸相关的异常表现,这是因为儿童的心血管系统相对脆弱,心肌损害对其影响更为敏感。
胸闷:胸部有压迫感、憋闷感,患者会感觉呼吸不畅,好像胸部被重物压住。这是由于心肌损害使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限,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起胸闷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心肌损害,从而出现胸闷症状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等物质会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脏功能。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肌损害时胸闷症状可能会更明显且发作更频繁。
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压榨性、闷痛、隐痛等,疼痛部位可在心前区、胸骨后等,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这是因为心肌缺血缺氧,刺激心脏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对于女性患者,心肌损害导致的胸痛有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疼痛感知差异有关。老年人群发生心肌损害时,胸痛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部分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需要特别注意。
呼吸困难:轻者活动后气短,重者休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肌损害引起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影响了肺部的气体交换。儿童心肌损害出现呼吸困难时,可能会表现出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等表现,因为儿童的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心肌损害对其呼吸功能的影响更为直接。在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中,如长期缺乏运动、肥胖的人,发生心肌损害后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因为这类人群的心脏负担相对较重,心肌更容易受损,进而影响呼吸功能。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心肌损害导致心脏泵血减少,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乏力。老年人发生心肌损害时,乏力症状可能较为突出,因为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心肌损害后身体的代偿能力进一步下降,更容易出现全身乏力的表现。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损害时乏力症状可能会被原发病症状掩盖,需要医生仔细鉴别诊断。
水肿:多见于下肢、眼睑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这是因为心功能不全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水肿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水肿可能首先出现在眼睑等疏松组织部位,而老年人水肿可能更易出现在下肢,且由于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较差等因素,水肿消退相对较慢。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心肌损害时水肿症状可能会加重,因为肾脏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体液的代谢和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