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皮肤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且恶性程度高,病因包括长期紫外线暴露、部分家族性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及肤色浅易晒伤人群风险高,临床表现有皮肤具不对称等ABCDE特征及非皮肤部位相应症状,诊断主要靠皮肤活检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免疫、靶向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关注色素痣变化、老年人要评估身体耐受性、女性和男性各有好发部位需自查、有家族遗传史人群要定期筛查和基因检测、长期紫外线暴露职业人群需加强防晒。
一、定义
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皮肤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转移性和侵袭性,若未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预后较差。
二、病因
1.紫外线暴露:长期遭受紫外线照射是黑色素瘤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高强度紫外线环境下工作或生活的人群,皮肤经紫外线损伤后,黑素细胞易发生异常增殖恶变。例如,研究表明,过度紫外线暴露地区的黑色素瘤发病率明显高于低紫外线暴露地区。
2.遗传因素:部分家族性黑色素瘤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如CDKN2A、MITF等基因发生突变时,个体患黑色素瘤的风险显著增加。若家族中有黑色素瘤患者,其他家庭成员需提高警惕。
3.皮肤色素类型:肤色浅、易晒伤且不易晒黑的人群,如白种人,相较于肤色深的人群,患黑色素瘤的风险更高。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通常表现为原有色素痣的形态、颜色、大小等发生改变,具有ABCDE特征,即不对称(Asymmetry)、边界不规则(Borderirregularity)、颜色不均匀(Colorvariegation)、直径大于6mm(Diameter>6mm)、进展变化(Evolution)。例如,痣的形状突然变得不对称,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颜色出现多种色调混合等情况。
2.其他表现:部分黑色素瘤可发生在黏膜、眼脉络膜等非皮肤部位,黏膜黑色素瘤可出现相应部位的出血、梗阻等症状,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可导致视力下降等。
四、诊断
主要依靠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医生会对可疑的皮肤病变组织进行切除或切取活检,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等病理特征来明确是否为黑色素瘤,并进一步评估肿瘤的分期等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早期黑色素瘤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这是根治黑色素瘤的重要手段。
2.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如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可用于中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
3.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基因突变靶点进行治疗,如BRAF基因突变的黑色素瘤可使用BRAF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依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黑色素瘤相对少见,但若家族中有黑色素瘤遗传史,需密切关注儿童皮肤色素痣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因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综合考虑对生长的影响及肿瘤特性。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治疗时需充分评估身体耐受性,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支持等基础护理。
3.女性:女性黑色素瘤好发于躯干等部位,日常应关注自身皮肤痣的变化,定期进行皮肤自查;男性则常见于背部等部位,同样需重视皮肤健康监测,发现异常及时诊治。
4.有家族遗传史人群:此类人群应定期进行皮肤筛查,密切观察皮肤色素痣的变化,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黑色素瘤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
5.长期紫外线暴露职业人群:如户外工作者等,需加强防晒措施,如使用高倍数防晒霜、穿戴防晒衣物等,降低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从而降低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