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判断需关注发病年龄与病史、痛经特点、伴随症状及妇科检查等,育龄女性及有盆腔手术或宫腔操作史女性出现相关表现需重视,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原因并治疗,避免不良后果。
一、继发性痛经的定义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与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相对。
二、判断继发性痛经的相关要点
1.发病年龄与病史
发病年龄:原发性痛经多在青春期发病,而继发性痛经可在育龄期发病,部分有相关疾病的既往史。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常见于30-40岁的育龄女性,有过生育史或有妇科手术史等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发生。
病史:若有盆腔手术史,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手术等,术后出现痛经加重的情况,要考虑是否因手术导致盆腔粘连等问题引发继发性痛经;有宫腔操作史,像人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等,也可能增加患继发性痛经的风险,因为这些操作可能引起宫腔粘连、感染等情况,进而导致痛经。
2.痛经特点
疼痛起始时间:原发性痛经通常从月经初潮前后开始出现,而继发性痛经的疼痛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初潮后数年才逐渐出现并加重。比如一位女性月经初潮时没有痛经,在25岁左右开始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就要警惕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疼痛性质与程度:继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严重,且疼痛性质可能有别于原发性痛经。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下腹部疼痛,可在月经前1-2天开始出现,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疼痛程度可能较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子宫腺肌病导致的继发性痛经,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疼痛常位于下腹正中,且多为痉挛性疼痛。
3.伴随症状
月经异常:继发性痛经常伴有月经异常。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子宫腺肌病患者除了痛经外,还会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的表现;盆腔炎症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可能伴有白带增多、色黄等异常。
其他系统症状:某些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症状。例如盆腔结核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时,可能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等急腹症表现。
4.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发现一些异常体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在盆腔触及触痛性结节,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硬且有压痛等。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了解子宫、卵巢等盆腔器官的形态结构。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结节等;子宫腺肌病患者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等;盆腔炎症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发现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等异常。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对于明确继发性痛经是否由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有重要意义。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若出现继发性痛经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盆腔器质性疾病并进行治疗,避免因延误病情导致生育功能受影响等不良后果。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受孕,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受孕几率。
有盆腔手术史或宫腔操作史的女性:这类女性出现痛经时更要警惕继发性痛经,应详细向医生告知既往手术或操作史,配合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准确判断痛经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因为既往手术或操作可能导致盆腔粘连等问题引发继发性痛经,及时明确诊断可以更好地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