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异常积聚形成囊肿,分多种类型,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婴儿型部分可观察,成人量多或有症状需手术;疝气是脏器等离开正常位置,腹股沟疝等常见,表现为可复性肿块,嵌顿时危急,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一岁以上及成人多需手术,嵌顿性疝需紧急手术,不同人群治疗有相应考虑,可通过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由腹膜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随睾丸下降而形成的sac,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如分泌过多或吸收过少,就会导致鞘膜积液。根据鞘状突闭合情况及积液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婴儿型)、交通性鞘膜积液等。
2.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包括斜疝和直疝)、脐疝、股疝等。以腹股沟斜疝为例,多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同时腹内压增高(如哭闹、便秘、剧烈运动等),使腹腔内容物经未闭的鞘状突向腹股沟管突出所致。
二、临床表现
1.鞘膜积液: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积液可流入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一般鞘膜积液无明显疼痛,当积液量较多时,可能会有阴囊坠胀感。
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鞘膜积液较多见,多为交通性鞘膜积液,部分可在1岁内自行吸收。成人鞘膜积液则多由炎症、外伤等引起。
2.疝气: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入腹腔。疝块较小时可无明显不适,当疝内容物嵌顿(即肿块不能回纳,伴有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则情况危急,需紧急处理。
年龄与性别差异: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脐疝多见于婴幼儿,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发生股疝。
三、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
1.体格检查
鞘膜积液:透光试验阳性,即囊肿有透光性,用手电筒照射阴囊,积液区呈红色透光现象。睾丸鞘膜积液时,触不到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可在精索部位触及囊性肿块,与睾丸分界清楚。
疝气:腹股沟疝可在腹股沟区触及可复性肿块,回纳疝块后,用手指压住深环(腹股沟管深环),嘱患者咳嗽,疝块不再突出;去除压迫后,疝块又可突出。若发生嵌顿,肿块紧张发硬,有明显压痛。
2.辅助检查
鞘膜积液:B超检查可明确鞘膜积液的类型及积液量,有助于与腹股沟疝等其他疾病鉴别。
疝气:B超或CT检查可辅助诊断,尤其对于疝内容物的性质、是否嵌顿等情况有重要诊断价值。
四、治疗原则
1.鞘膜积液
婴儿型鞘膜积液:部分可自行吸收,可先观察,随访至1岁左右。
成人鞘膜积液:若积液量少,无明显症状,可随访观察;若积液量多,或伴有明显症状,则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鞘膜翻转术等。
特殊人群考虑:新生儿鞘膜积液需密切观察,关注其吸收情况,同时注意避免腹内压过度增高的因素,如避免剧烈哭闹等。成人患者则需根据整体健康状况评估手术风险等。
2.疝气
非手术治疗: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其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疝带压迫等保守方法,但需密切观察。
手术治疗:一岁以上的疝及成人疝一般需手术治疗,如腹股沟疝行疝修补术等。嵌顿性疝需紧急手术,以防疝内容物坏死。
特殊人群考虑:婴幼儿疝气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疝带的合适佩戴,避免过紧或过松,同时密切观察疝块情况。老年疝气患者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