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和不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发作性胸痛(多为压榨性等,部位、放射、持续及缓解情况有特点,相关人群特点各异)和心悸(自觉心跳加快等,各年龄段可发,生活方式等可诱发);不典型症状有呼吸困难(活动或休息时气促等,老年等人群特点不同)、乏力(全身疲倦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别)、上腹部不适(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相关人群特点不同)。
一、典型症状
1.胸痛
多为发作性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范围约手掌大小,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项针对大量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约60%-70%的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且疼痛特点符合上述描述。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生心肌缺血导致的胸痛,但年轻人也可能因过度劳累、先天性心血管异常等因素出现。男性和女性在胸痛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心肌缺血有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心肌缺血胸痛的风险更高。有冠心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胸痛出现的可能性及表现可能更具特殊性。
2.心悸
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有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肌缺血时,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引起心悸症状。研究发现,约20%-3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心悸表现。
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因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悸时更需警惕心肌缺血可能。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过度饮酒、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可诱发心悸,加重心肌缺血患者的心悸症状。有心律失常等病史的患者,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心悸。
二、不典型症状
1.呼吸困难
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严重时休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喘息。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临床观察发现,约30%-4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且症状可能更严重。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肌缺血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也是以肺循环淤血相关表现为主。生活方式中肥胖人群发生心肌缺血时更易出现呼吸困难,因为肥胖增加心脏负担。有慢性肺部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心肌缺血合并呼吸困难时病情可能更复杂。
2.乏力
患者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心肌缺血时,心脏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出现乏力症状。大约有20%-3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乏力表现。
年龄上,中青年患者如果长期过度劳累,心肌缺血时乏力症状可能较为突出。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心肌缺血导致的乏力可能被忽视,因为生理期本身也可能有乏力感。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且缺乏营养补充的人群,心肌缺血时乏力更明显。有贫血等病史的患者,心肌缺血合并乏力时需综合考虑两者的影响。
3.上腹部不适
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痛或闷痛等,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内脏神经受到刺激,疼痛信号可能传导至腹部相应区域。研究显示,约10%-15%的心肌缺血患者会以上腹部不适为首发或主要症状。
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可能不太敏感,更容易被误诊为胃部疾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饮食不规律、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心肌缺血时上腹部不适更易被混淆。有胃部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心肌缺血导致的上腹部不适需仔细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