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等致血管闭塞使心肌坏死的心血管急症,病因包括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等及心排血量骤降,发病机制是血管阻塞致心肌坏死伴病理生理改变,典型表现为剧烈持久胸痛等,不典型表现多样,诊断靠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影像学检查,需与心绞痛等鉴别,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现严重并发症、女性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糖尿病患者痛觉不敏感胸痛不典型需综合诊断及注意相关影响。
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发生坏死的一种心血管急症。其核心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血管完全或近乎完全闭塞,心肌因持久且严重的缺血而发生坏死。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或血管持续痉挛等,造成冠状动脉急性阻塞,致使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此外,休克、脱水、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等引起心排血量骤降,也可诱发心肌梗死。
(二)发病机制
当冠状动脉血管被血栓等阻塞后,相应心肌区域的血液供应完全中断,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无法维持正常代谢,短时间内就会发生坏死,同时可伴随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心脏功能受损、电生理不稳定等,进而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多数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常超过30分钟,休息及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同时可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等。
(二)不典型表现
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老年人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为消化系统疾病;女性患者心肌梗死时可能仅有胸闷、气短等非特异性症状;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症状可能不明显,更需警惕。此外,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心律失常(如心悸、头晕等)、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等伴随表现。
四、诊断标准
(一)心电图特征
急性期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动态演变过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如ST段逐渐回落、T波逐渐恢复等。
(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
肌钙蛋白(如cTnI、cTnT)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随后逐渐上升并达到峰值,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特异性相对肌钙蛋白稍低。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肌运动情况、心室功能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血管闭塞及制定治疗方案。
五、鉴别诊断
需与心绞痛鉴别,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在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心电图一般无病理性Q波等改变;还需与主动脉夹层鉴别,主动脉夹层疼痛更剧烈,常呈撕裂样,可伴有血压异常等,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等)可助鉴别;另外,急性肺栓塞多有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表现,D-二聚体升高、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可协助区分。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胸痛不明显,更易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二)女性
女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被忽视,需提高警惕,若出现胸闷、气短等非典型症状也应及时就医排查。
(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痛觉可能不敏感,胸痛表现不典型,在诊疗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表现进行诊断,同时注意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对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