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心脏病是心脏组织结构病理性改变致功能受影响,病因含先天性及后天性感染、缺血、高血压等因素,常见类型如冠心病有冠脉粥样硬化致心肌损伤等病理特点、风湿性心脏病是链球菌感染后瓣膜器质性病变等,临床表现有胸痛等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不同人群儿童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器质性心脏病是指心脏的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的一类心脏病,其病变涉及心肌、心瓣膜、冠状动脉、心包等心脏相关结构,导致心脏正常的泵血、传导等功能受到影响。
二、病因分类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的结构发育出现异常,如心腔间隔缺损、大血管转位等,出生后即存在器质性心脏结构异常,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二)后天性因素
1.感染因素:如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细菌等感染累及心脏,可引发心肌炎等,导致心肌组织受损,出现器质性改变。
2.缺血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导致心肌纤维化等器质性病变,引发冠心病。
3.高血压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引起左心室肥厚等结构改变,进而发展为器质性心脏病相关表现。
4.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由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可引起心脏微血管病变等器质性改变)等也可导致器质性心脏病。
三、常见类型及病理特点
(一)冠心病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壁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心肌出现缺血、缺氧性器质性损伤,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造成心肌组织坏死等器质性改变。
(二)风湿性心脏病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出现炎症、纤维化、增厚、粘连等器质性病变,常见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受累,影响瓣膜的正常开闭功能。
(三)先天性心脏病
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某一部分发育异常所致,导致心脏的心房、心室、大血管等结构出现器质性的解剖畸形。
(四)心肌病
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壁变薄,心腔扩大;肥厚型心肌病则以心肌不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等器质性结构改变为特征,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四、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如冠心病患者活动时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心悸、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或静息时也可出现)、水肿(常见于下肢、眼睑等部位,由心功能不全导致体循环淤血引起)、乏力等症状。不同类型的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生长发育迟缓、口唇发绀等。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诱发因素、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心脏病家族史、感染史、高血压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可发现心脏杂音(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病变处可闻及相应杂音)、心率失常、心界扩大等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辅助诊断器质性心脏病。
2.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瓣膜的形态、心腔大小、心肌厚度等,是诊断器质性心脏病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器质性病变情况。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密切关注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心脏结构异常并及时干预。
(二)老年人
老年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应注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器质性病变并规范管理。
(三)女性
部分器质性心脏病在不同性别中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女性患某些心脏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