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如胸痛(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老年及糖尿病患者症状可不典型)和心悸(心跳加快、心慌,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及有基础心脏病史者易出现),还有不典型症状如胃肠道症状(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及糖尿病患者更隐匿)和呼吸困难(活动后或静息时出现,运动量少及更年期后女性易出现);其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发病,男性40岁后、女性绝经后发生率变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是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痉挛(各种因素致平滑肌痉挛,寒冷刺激、吸烟、情绪激动可诱发,年轻人群及女性特殊生理时期易发生)
一、心肌缺血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胸痛: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胸痛表现可能相似,但老年患者有时胸痛症状可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胸闷等不适。
2.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节律异常或心功能受影响,使心脏搏动感觉异常,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者可能因心脏负担加重更易出现心悸症状,有基础心脏病史者心悸可能更频繁。
(二)不典型症状
1.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疼痛信号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干扰胃肠道的感觉和功能,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退化,对疼痛的感知和定位不精准,更容易出现这种不典型胃肠道症状;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可能胃肠道症状更为隐匿,需特别注意。
2.呼吸困难: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喘息,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可出现。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下降,肺淤血,影响呼吸功能,不同生活方式中运动量少的人群,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肌缺血时更易较早出现呼吸困难;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肺功能调节可能受影响,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易出现。
二、心肌缺血的原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供血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弹性下降,血管内皮易受损,脂质更易沉积,男性一般在40岁以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与男性发生率接近;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由于血脂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粥样斑块形成更易。
2.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导致粥样硬化。例如,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mmol/L,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大约增加2%-3%。
高血压:高血压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长期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比正常血压者高2-3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同时常伴有脂代谢异常,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粥样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
(二)冠状动脉痉挛
1.发病机制:各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平滑肌痉挛,使冠状动脉收缩,管腔狭窄,引起心肌缺血。例如,寒冷刺激、大量吸烟、情绪激动等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年轻人群中,因情绪激动、大量吸烟等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的情况相对较多;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管平滑肌功能,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
2.诱发因素
寒冷刺激: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冠状动脉痉挛。在冬季寒冷季节,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相对升高。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冠状动脉痉挛,长期吸烟者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明显增加。
情绪激动: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引起冠状动脉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