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供血不足有典型症状如胸骨后等部位的心绞痛及不典型症状如无症状心肌缺血、呼吸困难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掩盖,糖尿病患者疼痛不典型,女性症状与男性有别,出现心绞痛频繁加重、严重呼吸困难、头晕黑矇晕厥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一、典型症状
1.心绞痛
发作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发作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均可诱发。
发作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
2.疼痛放射:除上述典型部位外,疼痛可放射至其他部位,如有的患者可放射至右上腹,类似胆囊炎、胆结石的疼痛;有的放射至颈部、下颌,类似牙痛等,容易造成误诊。
二、不典型症状
1.无症状心肌缺血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心绞痛症状,尤其多见于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这类患者可能在进行心电图检查等时发现心肌缺血的改变,如ST-T改变等,但自身并无胸痛等典型心肌供血不足的感觉。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患者的痛觉阈值升高有关,或者是由于心肌缺血的程度较轻、发作时间较短等因素,导致患者未能感知到明显的疼痛症状。
2.其他表现
呼吸困难: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肺淤血等情况,从而引起呼吸困难。这种呼吸困难可以是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也可以是在夜间平卧时加重,需要垫高枕头或坐起才能缓解(即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时,可能首先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稍一活动就感觉气短。
乏力:由于心脏供血不足,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能量代谢受到影响,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比如,原本能正常从事日常活动的人,突然出现容易疲劳、肢体无力,稍作活动就感觉疲惫不堪。
胃肠道症状:少数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时可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这是因为心脏缺血时,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例如,有的患者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而实际上是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三、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1.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感觉神经退化等原因,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的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心悸、胸闷,而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可能被这些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可能因为高血压引起的头晕而忽视了心肌供血不足导致的胸闷等症状。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供血不足时,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其疼痛症状不典型。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而是以其他不典型症状为主,如胃肠道不适、心悸、乏力等。这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疼痛的感知和传导,使得患者对心肌缺血的疼痛感觉不敏感。例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出现的是恶心、呕吐,而家属往往认为是胃肠道问题,延误了心肌供血不足的诊治。
3.女性
女性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女性患者除了胸痛外,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乏力、颈部或下颌部不适等症状。而且,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发生率逐渐升高,症状表现也可能更加不典型。例如,绝经后的女性心肌供血不足时,可能更多表现为疲劳感增加,活动耐力下降,而胸痛症状相对不明显。
四、心肌供血不足症状的紧急情况提示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较为紧急,需要立即就医:
1.心绞痛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加重,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如超过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
2.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表现。
3.伴有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脑供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