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关)及其他如痉挛、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典型胸痛及伴随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方法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需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鉴别,出现心绞痛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措施
一、常见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发生变化,内皮细胞易受损,脂质等物质易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供血。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50-60岁年龄段冠心病(心绞痛常见病因之一)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高脂肪饮食会使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缺乏运动则不利于血脂代谢和心血管功能维持。
2.其他病因
冠状动脉痉挛:可由多种因素诱发,如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血管痉挛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绞痛。比如,一些年轻患者在剧烈情绪波动后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绞痛。
其他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等。主动脉瓣狭窄会使心脏射血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影响冠状动脉灌注,都可能引发心绞痛。
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供血正常,也会因全身组织氧供不足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
二、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1.症状表现
胸痛特点:典型的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患者可能感觉胸部有重物压迫感,呼吸不畅。
伴随症状: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在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中,心绞痛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等不适。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降低,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例如,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牙痛等,容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或牙科疾病。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增加心绞痛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女性:女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可能更易出现疲劳、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而且,女性在围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需要更加关注其独特的身体变化和症状表现。
三、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无异常,但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例如,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捕捉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常见病因)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情况。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鉴别诊断
肋间神经痛: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持续时间较长,局部有压痛,与心绞痛的压榨性、短时间发作等特点不同。例如,患者用手按压疼痛部位时可诱发或加重疼痛,而心绞痛按压一般不加重疼痛。
胸膜炎:疼痛与呼吸有关,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胸部体征可发现胸膜摩擦音等,与心绞痛的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不同。胸膜炎患者在深呼吸或咳嗽时胸痛会加剧,而心绞痛一般与呼吸关系不大。
如果出现有点心绞痛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