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症状多样,典型症状包括发作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等的胸痛(60%70%患者有,与体力活动等相关,老年人、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因心脏电生理活动受干扰致的心悸(20%30%患者有,年轻人不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心脏功能减退易致)、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引起的呼吸困难(轻度活动后气短,严重静息或端坐呼吸,儿童、老年人表现有差异);不典型症状有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15%20%患者有,老年、女性易误诊漏诊)、因供血不足致的疲劳乏力(长期缺乏运动等人群易出现)、严重心肌缺血致心输出量骤减脑供血不足的晕厥(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患者约5%10%出现,老年人、有心脏基础疾病者风险高),临床诊断需综合考虑不同人群差异。
一、典型症状
(一)胸痛
1.发作特点: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表现为烧灼感。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部分患者还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有研究显示,约60%7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且疼痛发作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相关,体力活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需求时就会引发胸痛。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降低,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胸闷、气促等;女性心肌缺血时胸痛症状有时不如男性典型,可能更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忽视。
(二)心悸
1.发生机制:心肌缺血时,心脏的正常节律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悸症状,表现为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这是因为心肌缺血会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引起心律失常。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心肌缺血患者中约有20%30%会出现心悸症状。
2.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年轻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过度饮酒等,可能增加心肌缺血发生心悸的风险;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有所减退,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心悸,且由于年龄相关的心脏传导系统变化,心悸表现可能更为复杂。
(三)呼吸困难
1.产生原因: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从而引起呼吸困难。轻度心肌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严重时可出现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例如,在心力衰竭相关的心肌缺血患者中,约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2.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儿童心肌缺血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储备下降,心肌缺血时呼吸困难症状往往更为明显,且恢复较慢。
二、不典型症状
(一)胃肠道症状
1.具体表现:部分心肌缺血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这是因为心脏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有交叉,心肌缺血时产生的疼痛信号可能会传导至胃肠道相关神经,引起胃肠道的反应。例如,有研究指出,约15%2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或主要表现。
2.特殊人群情况: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可能减退,心肌缺血时胃肠道症状可能不典型,更易造成误诊漏诊;女性患者在心肌缺血时胃肠道症状也可能不典型,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二)疲劳乏力
1.出现原因:心肌缺血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疲劳乏力,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例如,一些心肌缺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感觉比往常更容易疲倦,稍微活动就会出现乏力感。
2.与生活方式的关联:长期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的人群,本身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症状;年轻人如果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也可能增加心肌缺血后疲劳乏力的发生风险。
(三)晕厥
1.发生情况:严重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脏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晕厥。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提示心肌缺血程度较为严重。例如,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心肌缺血患者中,约有5%10%可能出现晕厥症状。
2.特殊人群风险: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退,发生心肌缺血晕厥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心力衰竭等,心肌缺血时发生晕厥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心肌缺血的症状多样,既有典型的胸痛等表现,也有不典型的胃肠道症状、疲劳乏力、晕厥等情况,不同人群由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的影响,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