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是更宽泛概念,指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致泵血功能相对或绝对降低但未达临床心衰标准,可通过检查指标体现;心衰是心功能不全终末阶段,有典型症状体征,病理生理机制是代偿机制渐失效致恶性循环;诊断上心功能不全靠心脏检查及结合情况判断,心衰有明确标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心功能不全和心衰有影响,如老年人等更易出现相关情况,不良生活方式等增加风险,有基础心脏病史者更易发生且易进展为心衰
一、定义层面
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指心脏的结构和(或)功能发生异常改变后,心脏泵血功能处于相对或绝对降低的状态,但尚未达到临床心衰的诊断标准。它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心脏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的受损等多种情况,可通过一些心脏功能相关的检查指标(如射血分数等)来体现心脏功能处于异常但未完全达到心衰临床诊断的阶段。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的轻微损伤,但心脏在休息状态下仍能勉强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需求,但已存在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功能不全的终末阶段,是指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有一系列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是心功能不全进一步发展,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已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阶段。比如患者出现明显的活动后气短,休息时也可能有呼吸困难,双下肢明显水肿等表现,此时已达到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
二、病理生理机制相关区别
心功能不全:可能由多种较轻的病因引起,如一些轻度的心肌缺血、心脏负荷的轻度增加等情况。在病理生理上,心脏的代偿机制可能还能部分维持心脏的基本功能,心脏的射血分数可能只是轻度降低或处于正常低限,但已存在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例如,长期高血压患者早期,心脏可能先出现向心性肥厚等结构改变,但此时心功能可能还处于相对代偿阶段,属于心功能不全范畴,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心脏开始启动代偿机制来应对逐渐增加的负荷或受损情况。
心衰:往往是心功能不全进一步发展,心脏的代偿机制逐渐失效。例如,心肌不断受损后,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过度激活,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导致水钠潴留、外周血管收缩等,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恶化,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出现典型的心衰临床表现。
三、诊断标准区别
心功能不全:主要依靠心脏相关检查来判断。比如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射血分数(EF值),正常EF值大于50%,如果EF值在40%-50%之间,可能处于心功能不全的边缘状态;另外,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可能轻度升高,但尚未达到心衰的诊断界值。同时结合患者是否存在一些基础心脏疾病等情况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
心衰:诊断有相对明确的标准,例如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心衰患者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Ⅲ级心衰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一般活动即可出现心衰症状;Ⅳ级心衰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同时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查,EF值明显降低(如小于40%),BNP或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有典型的心衰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水肿等)来明确诊断。
四、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心脏本身的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逐渐进展为心衰的情况。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相关问题,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心功能不全,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发展为心衰。不同年龄阶段导致心功能不全进而发展为心衰的病因有所不同,老年人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儿童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心脏病等。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在某些病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发展为心衰的情况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定疾病中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女性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在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发展为心衰的过程中,女性可能因为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在病情表现和进展上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性别不是心功能不全和心衰区别的关键决定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心脏本身的病理生理改变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功能不全发生的风险,进而可能促进心功能不全向心衰发展。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病变,引起心功能不全,若不改变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心功能不全可能逐渐进展为心衰。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和延缓其向心衰发展。
病史方面: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病病史、瓣膜病病史等,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并且这些人群心功能不全更易进展为心衰。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发生后,心肌组织受损,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若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等情况,心功能不全很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心衰,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来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