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如心绞痛、呼吸困难)和不典型症状(如胃肠道症状、乏力),其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涉及脂质沉积致管腔狭窄,受年龄、基础疾病等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会促进发展)、冠状动脉痉挛(发病机制与平滑肌收缩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有关,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其他原因(如冠状动脉栓塞、心肌桥等,冠状动脉栓塞与血栓等物质阻塞有关,心肌桥是先天性发育异常致心肌收缩时压迫冠状动脉)
一、心肌缺血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心绞痛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也可放射至颈部、咽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有研究表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胸痛发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因相关。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心绞痛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疼痛可不明显,而表现为胸闷、气促等;女性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可能更容易出现放射部位不典型,如放射至上腹部等情况。
2.呼吸困难
心肌缺血时,心脏泵血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肺淤血,从而引起呼吸困难。轻者仅在活动后出现气短,重者可在休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肌缺血时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加重情况。有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心肌缺血导致的呼吸困难可能更为明显且不易缓解。
(二)不典型症状
1.胃肠道症状
部分患者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这是因为心脏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有部分重叠,心肌缺血产生的疼痛信号可能会干扰胃肠道的感觉。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心肌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胃部不适,而忽略了心脏方面的问题。
2.乏力
患者可感觉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乏力症状。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心肌缺血时乏力症状可能更为突出。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乏力可能是心肌缺血复发或加重的一个信号。
二、心肌缺血的原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在冠状动脉内膜下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管腔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的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会促进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
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4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逐渐增加。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风险有所不同,通常男性在绝经前发病风险低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接近男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更快,因为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会影响脂质代谢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粥样斑块的形成。
2.生活方式影响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长期高脂饮食,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导致血脂升高,增加粥样斑块形成的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促进粥样硬化的发生;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脂容易升高,也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二)冠状动脉痉挛
1.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肌缺血。各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使冠状动脉管腔突然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例如,有些患者在没有明显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下,由于血管痉挛也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目前认为,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机制之一,内皮细胞可以分泌一氧化氮等物质来调节血管的舒张,当内皮功能失调时,这些调节物质分泌异常,容易导致血管痉挛。
年龄方面,冠状动脉痉挛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青年人群中也可能出现,尤其是有吸烟、精神压力大等情况的青年。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等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血管痉挛等因素相关,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其他原因
1.冠状动脉栓塞
冠状动脉内如果有血栓、脂肪栓子、气栓等栓塞物质,会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冠状动脉,就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栓塞,导致相应心肌区域缺血。年龄较大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血液凝固性可能相对较高,且心房颤动更容易形成血栓。有心脏瓣膜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心内血栓形成,增加冠状动脉栓塞的风险。
2.心肌桥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内,当心肌收缩时,会压迫该段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一般在青壮年人群中也可能存在心肌桥,但很多人没有症状,当心肌桥压迫明显时才会出现心肌缺血相关症状。生活方式对心肌桥相关心肌缺血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存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可能会加重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从而诱发心肌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