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有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类β受体阻滞剂、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Ⅳ类钙通道阻滞剂等。
1.Ⅰ类钠通道阻滞剂
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减慢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代表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奎尼丁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但不良反应较多,可能导致金鸡纳反应、心脏毒性等。普鲁卡因胺的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2.Ⅱ类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β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抑制心脏收缩力,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代表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3.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主要通过抑制钾离子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代表药物有胺碘酮、索他洛尔等。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治疗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索他洛尔兼具Ⅱ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可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
4.Ⅳ类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滞钙通道,降低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的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等。维拉帕米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差。地尔硫的作用与维拉帕米相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同时,应避免饮酒和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因为这些饮料可能诱发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