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护理诊断包括活动无耐力、焦虑、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知识缺乏等。
1.活动无耐力
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使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患者在活动时容易出现疲劳、乏力等症状,影响活动耐力。
2.焦虑
心律失常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担心疾病的预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持续性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长期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4.知识缺乏
多数患者对心律失常的病因、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这可能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护理措施包括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等。
1.一般护理
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症状较重、心律失常频繁发作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耗氧量。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定时测量并记录。对于心律失常发作频繁的患者,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变化。
3.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心律失常的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信心。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性格特点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4.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还需要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测量脉搏,让患者了解正常心率和自己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率特点。如果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加重或发作频繁,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