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的原因包括精神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等生理性因素,心脏疾病、全身性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危害包括引发不适症状、影响心脏功能、增加血栓风险等。
一.生理性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或经历突然的情绪波动,如暴怒、惊恐等,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引发早搏。
2.生活习惯
过度劳累、长期熬夜、剧烈运动后,心脏负担加重,易出现早搏;大量吸烟、饮酒,以及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其中的尼古丁、酒精、咖啡因等成分会兴奋心脏,导致早搏发生。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脏疾病
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会损害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心脏正常电活动,进而引发早搏。
2.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强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导致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诱发早搏。
三.危害
1.引发不适症状
频繁的早搏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心慌、心悸感,就像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或“偷停”,还可能伴有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2.影响心脏功能
长期、大量的早搏会导致心脏节律紊乱,使心脏无法正常有效地收缩和舒张。久而久之,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受到损害,引发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表现,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3.增加血栓风险
某些类型的早搏,尤其是室性早搏,若频繁发作,可能影响心脏内的血流动力学,导致血液在心脏内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液循环堵塞重要血管,引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若频繁出现心脏早搏,或伴有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