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瘫痪相关因素包括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易致青少年等睡眠周期紊乱,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干扰睡眠进程且女性因情绪调节易受影响风险较高,不当睡眠姿势如仰卧压迫胸部等可引发,部分研究表明有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病史者概率更高。
一、睡眠周期紊乱相关因素
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正常情况下两者交替进行。当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时,睡眠周期易被打乱,尤其在从快速眼动睡眠期突然醒来时,此时大脑已清醒,但支配肌肉的神经还处于抑制状态,就可能出现全身短暂性瘫痪现象。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物钟调节尚不稳定,相比成年人更易因作息不规律引发睡眠周期紊乱,从而增加睡眠瘫痪发生几率。
二、心理因素影响
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干扰睡眠的正常进程。心理压力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睡眠中不同睡眠期的转换,进而容易导致睡眠瘫痪。女性相对男性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当长期处于负面情绪时,发生睡眠瘫痪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睡眠姿势影响
不当的睡眠姿势也可能引发睡眠瘫痪,例如仰卧位睡眠时,厚重的被褥可能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干扰睡眠状态,使得从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时肌肉难以正常恢复活动,增加全身瘫痪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本身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睡眠时呼吸状态本就不稳定,睡眠姿势不当会进一步加重睡眠状态的紊乱,更易出现睡觉后全身瘫痪情况。
四、遗传因素关联
部分研究表明,睡眠瘫痪可能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睡眠瘫痪的病史,个体发生睡眠瘫痪的概率相对更高,这与遗传物质对睡眠相关神经调节等方面的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