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因青春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高致,经生活方式调整、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多可有效改善;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针对原发病规范治疗也能明显缓解,特殊人群各有注意事项,经规范评估治疗大多可有效改善痛经状况达临床“治好”
原发性痛经
生理机制与常见情况: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青春期女性,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含量升高,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干预与改善方式: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另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多数患者用药后痛经能得到明显改善,甚至不再影响日常生活。
继发性痛经
原发病因及对应情况: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用药物治疗(如GnRH-a类药物等)或手术治疗,经过规范治疗后,痛经症状多能明显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病情可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病灶等,病情得到控制后痛经也会减轻。
对于特殊人群,青春期女性发生原发性痛经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需长期坚持以维持效果;育龄期有继发性痛经的女性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发病因并积极治疗;孕期女性若出现痛经样表现需警惕是否为特殊情况导致,应及时就医排查。总之,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经,通过规范的评估和相应的治疗干预,大多都能有效改善痛经状况,实现临床意义上的“治好”,即痛经症状不再对生活造成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