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为主需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不规律、改善睡眠姿势避免仰卧改侧卧位、通过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儿童需家长营造规律舒适环境避免疲劳紧张,有基础疾病患者要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病以改善睡眠。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调整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日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7~9小时左右的充足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因为不规律的睡眠模式易诱发睡眠瘫痪症。例如,成年人应尽量让每天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偏差不超过1小时,儿童根据年龄不同保证相应时长睡眠,如学龄前儿童需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10~12小时睡眠等。
2.改善睡眠姿势:尽量避免仰卧位睡眠,尝试侧卧位睡眠,因为仰卧可能增加睡眠瘫痪症的发生概率,侧卧位有助于改善呼吸等睡眠状态,降低相关发作风险。
3.心理调节:通过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如进行深呼吸练习,缓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多次;或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从头到脚依次紧张和放松各肌肉群,减轻心理压力,因为心理压力过大等情绪因素可能触发睡眠瘫痪症发作。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家长需营造安静、舒适且有规律的睡眠环境,帮助儿童养成固定的bedtime(上床时间)和wake-uptime(起床时间),避免儿童过度疲劳或精神紧张,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受睡眠相关因素影响,良好的睡眠环境和规律作息对减少儿童睡眠瘫痪症发作至关重要。
2.有基础疾病患者:积极治疗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能诱发睡眠瘫痪症的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会干扰正常睡眠结构,从而增加睡眠瘫痪症发生几率,需在医生指导下针对基础疾病进行规范治疗以改善睡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