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是念珠菌等真菌侵袭食管黏膜所致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病因包括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破坏微生态平衡及糖尿病等免疫低下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有吞咽疼痛、困难、胸骨后不适等,诊断可通过胃镜见黏膜表现及真菌学检查检出真菌,治疗采用抗真菌药物,儿童需谨慎用抗真菌药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用药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监测肝肾功能,免疫低下人群需管理基础病并严格遵抗真菌治疗方案监测感染。
一、定义
霉菌性食管炎是由念珠菌等真菌侵袭食管黏膜所引起的炎症,属于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药物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增加真菌感染风险。
2.基础疾病: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患者,因机体防御能力减弱,易发生霉菌性食管炎。
三、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吞咽疼痛、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部分可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有白色假膜形成,活检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
2.真菌学检查:通过食管分泌物或活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若检出念珠菌等真菌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生长发挥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谨慎使用抗真菌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避免低龄儿童盲目使用可能存在风险的药物。
老年人: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用药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老年人机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
免疫低下人群:需积极管理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升免疫功能,同时严格遵循抗真菌治疗方案,加强对感染情况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