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人运动功能分完全与部分且受原发病因等影响,部分伴感觉减退或丧失及对应部位异常,长期瘫痪常现二便失禁或潴留且不同人群有差异,还易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及不同人群表现各异需心理支持疏导。
一、运动功能状态
瘫痪病人的运动功能呈现显著异常,根据瘫痪程度可分为完全性瘫痪与部分性瘫痪。完全性瘫痪时肢体完全丧失活动能力,肌肉无自主收缩;部分性瘫痪则表现为部分肌肉仍有微弱活动,但无法完成正常的肢体运动,如肢体仅能在床面做微小移动但无法抬起等,其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受原发病因(如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等)及病情严重程度影响,不同病因导致的运动功能受损特点有所差异,例如脊髓损伤所致瘫痪可能呈现节段性运动障碍特征。
二、感觉功能状态
部分瘫痪病人可伴随感觉功能异常,表现为感觉减退或丧失。感觉减退时对痛觉、触觉等刺激的感知敏感度降低,感觉丧失则是完全无法感知相关刺激,这种感觉功能的改变会影响病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准确感知,进而可能导致受伤等情况,且不同部位的瘫痪可能伴随相应部位的感觉异常,如截瘫病人可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
三、二便功能状态
长期瘫痪病人常出现二便功能紊乱,表现为二便失禁或潴留。二便失禁是指无法自主控制排便、排尿,二便不自主排出;二便潴留则是指无法正常排出二便,需要借助导尿、灌肠等医疗手段辅助。其发生与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对二便排泄的调控失常有关,老年瘫痪病人由于机体机能衰退等因素,二便功能紊乱情况可能更为突出,儿童瘫痪病人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也易引发二便相关的并发症。
四、心理状态状态
瘫痪病人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长期受疾病困扰,活动受限,会导致病人产生自卑、悲观情绪,觉得自身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不同年龄、性别的瘫痪病人心理状态表现有所不同,女性可能因情感细腻更易陷入焦虑情绪,老年病人可能因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加重抑郁倾向,儿童瘫痪病人则可能因身体缺陷及对正常生活的向往产生复杂的心理变化,需要家人及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与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