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分男性型与女性型,男性型多青春期后发病,前额发际线M型后移、头顶渐进稀疏成O型秃,与雄激素代谢异常及遗传相关,机制是睾酮经5α-还原酶转化为双氢睾酮致毛囊微小化;女性型头发弥漫性稀疏头顶为主、发际线正常,与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遗传及内分泌紊乱有关,机制是雄激素代谢或受体改变致毛囊微小化,鉴别可通过观察头发密度分布、家族史及相关疾病排查、毛囊微观检查来区分。
一、男性型脂溢性脱发
1.临床表现特征:多从青春期后开始发病,典型表现为前额发际线呈M型逐渐后移,同时头顶头发进行性稀疏,最终可能形成O型秃,即仅枕部及两侧颞部残留头发,头顶头发几乎完全脱落。其发病与雄激素代谢异常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是重要诱因,家族中有类似脱发史者发病风险较高。
2.发病机制关联:体内雄激素睾酮在5α-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会使毛囊微小化,导致头发逐渐变细、变短,最终毛囊萎缩消失。
二、女性型脂溢性脱发
1.临床表现特征:头发弥漫性稀疏,主要累及头顶部位,发际线一般保持正常,头发整体变细,但通常不会出现像男性型脱发那样明显的发际线后移和大面积头顶秃发。发病可能与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遗传易感性、内分泌紊乱(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有关,部分女性在产后、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易诱发或加重。
2.发病机制关联:女性体内雄激素水平虽低于男性,但特定情况下雄激素代谢异常或受体敏感性改变可导致毛囊微小化,引起头发稀疏。同时,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可通过影响激素平衡进而作用于毛囊状态。
三、鉴别要点
1.头发密度与分布观察:男性型脱发主要集中在前额及头顶区域,头发密度显著降低;女性型脱发为头顶弥漫性稀疏,发际线形态基本正常。
2.家族史及相关疾病排查:男性型脱发往往有较明确的家族遗传倾向;女性型脱发需留意是否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通过病史询问及相关检查(如性激素水平检测等)辅助鉴别。
3.毛囊微观检查:借助皮肤镜等检查手段,观察毛囊直径变化,男性型脱发毛囊多明显微小化,女性型脱发毛囊微小化程度相对男性型可能较轻但也存在毛囊状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