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是脊髓损伤平面位于颈段及上胸段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等严重障碍的综合征,病因包括外伤因素及脊髓病变,临床表现有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预后与损伤程度、治疗及时性相关,儿童高位截瘫需加强护理康复训练,成人高位截瘫要关注心理状态。
一、定义
医学领域中的高位截瘫是指脊髓损伤平面位于颈段及上胸段(通常为C1~T6节段),致使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等出现严重障碍的综合征。
二、病因
1.外伤因素: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撞击等导致脊柱骨折脱位,进而损伤脊髓,常见于青壮年人群,男性相对更易因高危生活工作方式引发此类外伤。
2.脊髓病变:包括脊髓炎(可由病毒感染等引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相对多见)、脊髓肿瘤(肿瘤压迫脊髓致损伤)等,不同病因对应的发病人群及病情发展特点各异。
三、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损伤平面以下肢体呈现不同程度的瘫痪,完全性截瘫者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完全消失,不完全性截瘫者仍有部分运动功能保留,儿童患者因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成人有别,且恢复进程受损伤程度影响。
2.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丧失或减退,不同年龄人群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及应对方式不同,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易被忽视。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二便失禁、体温调节紊乱等,成人可能因长期二便失禁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儿童需特别关注泌尿系统及皮肤护理以预防相关问题。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外伤史、发病前脊髓病变相关表现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史获取方式及重点不同,儿童需依靠家长提供准确病史信息。
2.体格检查:评估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感觉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可初步观察脊柱骨骼情况,CT能更清晰显示骨折脱位等细节,MRI可精准判断脊髓损伤程度及病变情况,各年龄段均可进行相应影像学检查,但儿童需考虑辐射安全等因素选择合适检查方案。
五、预后及相关注意事项
预后与脊髓损伤程度、治疗及时性等密切相关,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等有助于改善预后。对于特殊人群,儿童高位截瘫患者需加强护理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注重康复训练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成人患者除康复外还需关注心理状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创伤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