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主要疼痛部位通常在下腹部,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由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痉挛性下腹痛,精神状态等生活方式可影响其表现;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育龄期女性高发,疼痛位置可能因异位病灶不同而异,宫腔操作史等增加患病风险,个人卫生等生活方式影响其疼痛表现,儿童期和绝经后一般不痛经,异常疼痛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变。
原发性痛经
发病机制与疼痛位置关联: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主要是由于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所致。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含量升高,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痉挛性,严重时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从年龄角度看,青春期女性身体各方面发育尚不完善,月经初潮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
不同生活方式影响下的表现差异:如果青春期女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的状态,可能会加重痛经时下腹部疼痛的感觉。而规律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宫平滑肌的过度收缩,减轻下腹部疼痛。
继发性痛经
发病机制与疼痛位置关联: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常见的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在月经期间,异位的子宫内膜也会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下腹部疼痛,并且疼痛可能会随着经期逐渐加重,疼痛位置除了下腹部外,还可能因异位病灶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异位病灶在盆腔腹膜后陷凹等部位时,疼痛也可能放射至腰骶部等区域。从年龄方面,育龄期女性是继发性痛经的高发人群,此时她们可能已经有了性生活经历等,更容易患上盆腔器质性疾病导致继发性痛经。对于有过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的女性,患子宫腺肌病等继发性痛经相关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进而影响下腹部及相关部位的疼痛表现。
生活方式对继发性痛经的影响:有盆腔器质性疾病的女性,如果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导致炎症加重,进而加重继发性痛经时下腹部等部位的疼痛。而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注意经期卫生等,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
对于儿童期女性,一般不会出现痛经情况。而对于绝经后的女性,也不会再发生痛经。如果出现非生理性部位的疼痛或疼痛异常剧烈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