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女性月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腰酸等不适的症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痛经,超九成,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有关,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受年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影响;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受年龄、病史、生活方式影响。
一、原发性痛经
1.定义: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
2.发生机制: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会合成前列腺素,其中前列腺素Fα(PGFα)和前列腺素E(PGE)含量增加,尤其是PGFα显著升高,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一般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可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域,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3.影响因素
年龄: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人可自行缓解。
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寒冷刺激等可能加重原发性痛经。长期精神压力大的青春期女性,更容易出现痛经症状,因为精神紧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等。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母亲有严重的痛经,女儿发生痛经的概率可能会增加。
二、继发性痛经
1.定义: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
2.发生机制:由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增大、肌层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痛经。
3.影响因素
年龄: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患盆腔器质性疾病的风险增加,从而增加了继发性痛经的发生概率。
病史:有盆腔手术史、盆腔炎病史等的女性,发生继发性痛经的可能性更高。例如有过人工流产手术史的女性,可能因术后感染等因素引发盆腔炎,进而导致继发性痛经;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自身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较高,从而容易出现继发性痛经。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间接影响继发性痛经,比如长期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引发盆腔炎症,增加继发性痛经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