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突出公共健康议题,其成因包含生活方式、心理、疾病因素,危害有免疫力下降等多方面,非药物干预可通过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建立规律作息、采用放松技巧,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培养规律作息等,老年人群避免滥用助眠药物等,女性特殊时期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睡眠障碍现状
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涉及各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睡眠障碍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健康议题,严重影响民众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二、睡眠障碍成因
(一)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如睡前长时间刷手机)、作息不规律等是常见诱因,打乱人体生物钟,干扰正常睡眠节律。
(二)心理因素
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易引发睡眠障碍,负面情绪会导致大脑神经兴奋度失衡,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三)疾病因素
某些基础疾病可影响睡眠,如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导致呼吸不畅、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引发身体不适等,均可能干扰睡眠过程。
三、睡眠障碍危害
长期睡眠障碍可带来多方面健康风险,包括免疫力下降,使机体易受病原体侵袭;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与工作效率;情绪波动加剧,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概率;还会提升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5℃),可通过使用遮光窗帘、白噪音机等辅助营造利于入睡的环境。
(二)建立规律作息
每天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相近作息,帮助调整生物钟,提升睡眠质量。
(三)采用放松技巧
睡前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练习或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入睡。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应培养规律作息习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如剧烈运动、观看刺激性内容),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例如学龄前儿童建议每日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建议9~11小时。
(二)老年人群体
需关注睡眠质量变化,避免自行滥用助眠药物,可通过适度日间活动(如散步)、调整晚间饮食(避免过饱或饥饿)等方式改善睡眠,同时注意睡眠环境安全,防止夜间跌倒等意外发生。
(三)女性特殊时期
生理期女性应避免过度劳累,可通过轻柔拉伸等方式缓解身体不适;孕期女性可尝试舒适体位(如左侧卧位)改善睡眠;更年期女性需注重情绪调节,通过合理运动、社交互动等方式舒缓压力,维持睡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