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是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侵袭食管黏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药物或患基础疾病致免疫降)及食管局部屏障功能受损(如食管憩室等影响蠕动排空使真菌易定植),临床表现有吞咽疼痛、困难等典型症状及体重下降等非典型表现,诊断靠胃镜检查见食管黏膜病变及组织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治疗用抗真菌药物并治基础病,儿童用药需谨慎、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病控制、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阻断真菌生长有利环境。
一、定义
霉菌性食管炎是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侵袭食管黏膜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属于消化道真菌感染性疾病范畴。
二、病因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或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会使机体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增加真菌侵袭食管的风险。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等真菌过度增殖并侵袭食管。
2.食管局部屏障功能受损:如食管憩室、食管狭窄等疾病,会影响食管正常的蠕动和排空功能,使真菌更容易在食管内定植繁殖。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疼痛可放射至胸骨后或背部,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骨后疼痛、反酸、烧心等类似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因吞咽困难导致营养不良。
2.非典型表现:少数患者可能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仅表现为全身情况变差,如体重下降等。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霉菌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可见食管黏膜有白色斑块、溃疡或伪膜形成,病变部位黏膜充血、水肿。
2.组织学检查: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菌丝和孢子,可明确诊断为真菌感染。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生长繁殖来缓解症状。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可能导致免疫低下的药物使用情况,以改善机体免疫状态,促进病情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若发生霉菌性食管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喂养方式等,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进一步降低免疫力的药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霉菌性食管炎时,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人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影响病情恢复。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并发霉菌性食管炎,因此需严格遵循糖尿病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阻断真菌生长的有利环境,促进食管炎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