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褥疮
褥疮是因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等引发的组织溃烂坏死病症,发病相关因素有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好发于骨隆突处,早期表现为受压皮肤红、肿、热、痛等,进展期会有破损溃疡等,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儿科患者有不同特点,预防需定期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等,治疗包括清创、改善循环、加强营养等综合措施促进创面愈合。
一、褥疮的定义
褥疮又称压力性损伤,是因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迫,致使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进而引发组织溃烂坏死的一种病症。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压力因素
长期卧床、坐轮椅等情况会使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迫,阻碍血液循环,是引发褥疮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持续受压,易导致该部位褥疮发生。
(二)摩擦力
患者在床上活动时,皮肤与床单等物品产生摩擦,会损伤皮肤角质层,破坏皮肤屏障,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三)剪切力
如患者处于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与肌肉间会产生剪切力,破坏血管,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诱发褥疮。
三、好发部位
褥疮好发于骨隆突处,常见部位有骶尾部、髋部、足跟、外踝等,这些部位因骨骼紧贴皮肤表面,受压时更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
四、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受压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感,皮肤颜色改变,多呈暗红色,此阶段若及时解除压迫,皮肤可恢复正常。
(二)进展期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皮肤会出现破损、溃疡,严重时可深达肌肉、骨骼,若合并感染,局部会有脓性分泌物渗出,伴有异味。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功能减退,更易发生褥疮。需定期为老年人翻身、清洁皮肤,选择合适的床垫以降低受压风险。
(二)长期卧床患者
应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透气、减压的床垫和坐垫,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提升机体抵抗力。
(三)儿科患者
儿童皮肤娇嫩,受压后更易受损。要避免儿童长时间固定体位,及时调整姿势,保持皮肤清洁,如发现皮肤有异常红、肿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六、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原则
1.定期更换体位,减少局部持续受压时间。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受汗液、尿液等刺激。
3.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充足营养,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4.对于有感觉障碍的患者,需格外留意局部受压情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二)治疗原则
主要包括清创处理,去除坏死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通过局部按摩、理疗等方式;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促进创面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