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最常见类型是痉挛型,约占60%-70%,由锥体系受累致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表现有上肢屈肌等紧张、下肢异常步态等;孕期感染等、分娩早产等、出生后严重黄疸等可致其产生;影响运动功能,早期非药物干预如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等)结合物理因子治疗重要,需制定个性化长期康复方案并遵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痉挛型的定义及特点
痉挛型脑性瘫痪约占全部患儿的60%-70%,主要是由于锥体系受累所致。其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常见的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下肢大腿内收肌紧张,髋关节内旋,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踝关节跖屈。患儿常出现尖足、剪刀步等异常步态。
二、痉挛型产生的相关因素
1.孕期因素:母亲在孕期若有感染(如TORCH感染等)、接触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放射线暴露等情况,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导致锥体系受损,进而引发痉挛型脑性瘫痪。例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孩子患痉挛型脑性瘫痪的风险。
2.分娩因素:早产、难产、胎儿窘迫等分娩相关情况,会使胎儿脑部缺氧缺血,影响锥体系的正常发育。早产的胎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脑部,容易出现神经细胞损伤等情况,从而增加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发生几率;难产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等,也可能导致锥体系受损。
3.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发生严重的黄疸、颅内出血等情况,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影响脑部锥体系的发育,引发痉挛型脑性瘫痪。比如,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过高的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锥体系相关神经细胞,导致肌张力异常增高,出现痉挛型表现。
三、对患儿的影响及干预要点
1.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会受到明显限制,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大运动(如抬头、坐、爬、站、走等)和精细运动(如抓握、书写等)发育。例如,患儿可能难以独立完成站立和行走动作,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2.干预要点:对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早期干预非常重要。非药物干预方面,包括康复训练,如运动疗法(Bobath疗法、Vojta疗法等)可以通过特定的运动模式来抑制异常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发育;还可以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如痉挛肌治疗仪等,缓解肌肉痉挛。同时,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训练方式和强度,注重保护患儿的关节等,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