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气短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供血不足的冠心病、泵血功能减退的心力衰竭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里肺部感染的肺炎、长期吸烟致气道阻塞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体进入胸腔的气胸可导致,神经精神因素中焦虑症等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液系统疾病中贫血因携氧能力下降产生,老年人需警惕心血管疾病,儿童要考虑先天性心脏病,女性生理期或孕期可能因激素等变化出现需排查器质性病变。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
1.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可引发胸闷、气短,通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作或加重,休息后可部分缓解。这是由于心肌需氧量增加而供血不能相应增加,从而出现缺血缺氧相关的不适症状。
2.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活动时加重,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可发生,同时可能伴有下肢水肿、乏力等表现,其病理基础是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1.肺炎:肺部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发生炎症,影响气体交换功能,导致气短、胸闷,常伴随咳嗽、发热、咳痰等症状,炎症使肺部组织充血水肿,通气和换气功能受阻。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与长期吸烟等因素有关,气道出现慢性炎症,气道阻塞逐渐加重,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胸闷、气短,活动耐力进行性下降,病情逐渐进展会出现桶状胸等体征,是因为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及肺组织弹性减退所致。
3.气胸:气体进入胸腔,压迫肺组织,影响肺的正常通气,突发一侧胸痛后出现胸闷、气短,气胸量较大时症状较明显,可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是因胸腔内气体积聚改变了胸腔内压力平衡,限制肺的扩张。
三、神经精神因素相关
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可引起胸闷、气短,患者主观感觉呼吸不畅,但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常伴有情绪紧张、烦躁、失眠等表现,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呼吸调节异常。
四、血液系统疾病相关
贫血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处于缺氧状态,活动后机体需氧量增加,会出现胸闷、气短,同时可能有面色苍白、头晕等表现,是因为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要。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警惕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因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心功能减退等,出现胸闷、气短时应及时就医排查相关疾病。
儿童:若出现胸闷、气短,要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先天性心脏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血液循环异常,从而出现上述症状,需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
女性:生理期或孕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出现胸闷、气短,但也需排除器质性病变,生理期激素波动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孕期随着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胸腔,影响呼吸,应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