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具腺体结构异常及细胞异型性明显等病理形态学变化,不同组织学亚型有相应特点,分子生物学层面涉及基因异常与信号通路失调,雌激素长期持续刺激是重要危险因素,绝经后女性内膜易异常增生需监测,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遗传易感性增加需加强监测。
一、病理形态学变化
1.腺体结构异常:子宫内膜癌内膜腺体排列紊乱,可呈背靠背、筛状、复杂分支状等结构,正常内膜腺体的规则排列消失。例如内膜样腺癌中,腺体大小、形态不一,细胞具有不同程度异型性,细胞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增多。
2.细胞异型性:癌细胞具有明显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核质比增大,细胞核染色深,核仁显著,部分细胞可见奇异核。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内膜癌细胞异型性有差异,如浆液性癌的癌细胞常呈乳头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极高,可见砂粒体。
二、组织学亚型相关内膜变化
1.内膜样癌:最常见,约占80%,内膜腺体结构复杂,可伴有鳞状分化,癌细胞呈立方或柱状,核分裂象及坏死情况因分化程度而异,高分化者异型性相对较小,低分化者异型性显著。
2.浆液性癌:约占10%,内膜呈现复杂的乳头状结构,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高度异型,常见砂粒体,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肌层浸润和转移。
3.黏液性癌:约占5%,内膜内可见大量黏液池,腺体呈囊性扩张,内衬黏液性上皮,细胞异型性相对较低,但仍具有一定恶性潜能。
三、分子生物学层面变化
1.基因异常:涉及多种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如p53基因常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功能异常,影响细胞周期调控;PTEN基因缺失或突变可使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进内膜细胞增殖;MSI(微卫星不稳定)相关基因异常可导致DNA修复功能缺陷,增加癌变风险。
2.信号通路失调: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状态与内膜癌密切相关,ER、PR阳性者相对预后较好,而阴性者常提示恶性程度高。PI3K/AKT/mTOR、RAS/RAF/MEK/ERK等信号通路在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了内膜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四、激素水平相关影响
雌激素长期持续刺激是内膜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作用下,内膜腺体过度增生,腺上皮细胞不断增殖,随着时间推移易发生癌变。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波动或外源性雌激素暴露(如长期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药物)会增加内膜受雌激素刺激的时间,从而增加内膜癌发生风险,表现为内膜厚度异常增厚等变化。
五、特殊人群特点
1.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但仍有波动,内膜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变化易导致内膜异常增生,需定期监测子宫内膜厚度,若内膜厚度≥5mm应警惕内膜病变可能。
2.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若携带与内膜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如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内膜发生癌变的遗传易感性增加,需加强遗传咨询和内膜监测,如定期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