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癌手术方式依肿瘤分期病理及自身情况综合决定,范围确定依赖术前多学科评估含影像学与病理等,术前需行影像学及全身状况评估,术后要评估病理标本并康复,老年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有特殊考量。
一、手术方式选择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患者自身情况综合决定。对于早期(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常用术式为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联合双侧附件切除术,此术式能切除子宫、双侧输卵管及卵巢,适用于无深肌层浸润等低危情况的患者;对于具有高危因素(如深肌层浸润、高级别病理类型等)的早期患者或Ⅱ期及以上患者,可能需要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甚至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以更彻底清除病灶及可能转移的淋巴结。
二、手术范围确定
手术范围的确定主要依赖术前多学科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明确肿瘤浸润子宫肌层的深度、是否累及宫颈间质及盆腔、腹腔转移情况等;结合病理类型(如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等)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肿瘤浸润肌层深度≥1/2肌层、病理分级为高级别、存在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等情况时,需扩大手术范围以保证肿瘤根治效果。
三、术前评估
1.影像学评估:MRI是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及盆腔、腹腔转移的重要手段,能为手术范围的精准确定提供依据;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协助发现远处转移病灶,尤其对于怀疑有远处转移的患者。
2.全身状况评估:需对患者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以判断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术前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状态,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需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血糖至合适水平,以降低手术风险。
四、术后处理
1.病理标本评估:术后对切除的子宫、附件及淋巴结标本进行详细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分期、切缘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如辅助放疗、化疗等)。
2.术后康复:患者术后需注意休息,逐步恢复活动量。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同时,需关注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五、特殊人群考虑
1.老年患者: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前需更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较大手术创伤的老年患者,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权衡手术收益与风险,可考虑在改善全身状况后再行评估,或根据病情选择相对微创、对机体打击较小的术式,但需确保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2.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心脏病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心脏支持治疗;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在术前纠正凝血状态,术中、术后注意观察出血情况,预防出血相关并发症。



